【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墨客、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紧张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哀求。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与手指对付琴声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付琴声的浸染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浸染是有差异的。面对同样的客不雅观事物,审美教化高的人更随意马虎创造它的美的bai性,并与之感应、互换,从而产生美。当然,客不雅观事物所具备的审美性子、du性、条件越丰富,也越能与人的心灵统一而产生美。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弗成,单靠指头也弗成,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能的闇练。琴不难节制,指头大家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能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实在这是一个繁芜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不雅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