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百写不厌、经久恒新的主题。
他乡景致、他乡人情,极易触动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生发出动人的诗篇。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即以表现因有时机遇触动的乡愁而为人传诵: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宅情?

洛城春夜,宁和甜美,却有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绵延断续,起伏低昂,如一只撩人的手,掀动沉沉夜幕的一角,缓缓地、执著地渗入听者的内心。
温薰东风浸润花喷鼻香,拂过返青的柳枝,笛声余韵也随着这风而洒满全城。
这是《折杨柳》的古曲,诉说着无数岁月积淀起来的浓重乡愁——

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思乡意境的古诗词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面前飘拂的绵绵柳枝已令洛城游子目不忍视,今夜不期而遇的惆怅笛音更加令人如醉如痴。
笛声清丽飘忽,乡愁缭乱牵缠,皆无形迹可以捕捉,墨客却奥妙地化情为景:

一个“暗”字,除了表现笛声的不知所起,更引入黯然销魂的听者;

一个“散”字,除了表现笛声的余音袅袅,更将陡变愁城的洛阳推到读者面前。

笛而名之为“玉”,城而沐浴东风,今夜弥漫无际的故宅之情纵然令民气驰神伤,却亦如此醇美温馨。
这是李白的声音,是范例的盛唐之音。

春天是俏丽的时令,也是思念的时令。
下面两创始作于初、盛唐期间的早春思乡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占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首诗在文体上同是五言律诗,在内容上同是描述江南早春美景,而且都刻意强调物候变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详细比拟:

二诗在构造上非常相似:首句直接点明墨客身份(“宦游”与“客路”),中间四句以对江南春景的描写为主,末了二句归到思乡之情(“归思”“乡书”与“归雁”);

二诗的韶光定位险些是同等的,都选在由冬入春、昼夜交替之时。
在这特定的时令、特定的时候,诗中所写景物无不突出“变革”:

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海日初生,曙光乍现,云气折射成残酷的朝霞;从江南到江北,梅花次第绽放,柳枝先后转青;温暖的气息敦促黄莺婉转啼唱,妖冶的阳光映绿水中飘摇的萍草。

与此诗看重描述详细物象不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则展现了更为伟大的场面:青山绿水,潮涨江阔,沉着江面上一帆能干高悬,加倍衬托出浩渺烟波的壮美,给人独特的视觉感想熏染。
残夜将尽,红日从江面冉冉升起。
春天来得格外早,春天的气息彷佛直伸入旧年的年夜大。

比拟两诗,前者依次描写天边云霞、江岸梅柳、枝上黄鸟、水中绿萍,视线俯仰回旋,笔触细腻轻盈,意境幽美清丽;后者则集中笔墨描述江面孤帆、初升海日,让浩瀚江水丰裕读者的眼睛,让春天的气息满盈天地之间,视线基本水平推进,笔法洗炼挥洒,意境明快雄奇。

二诗都以时令变革引发的乡愁为主题。
墨客客居千里江南,置身良辰美景,不谋而合生发出“虽信美而非吾土”(王粲《登楼赋》)的感慨,但是情绪却有细微差异:

这幅画面色彩明丽,给人春意盎然之感,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真切之妙,它们授予云霞、春天、淑气、晴光以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感。

前者可以用“惊”字概括,这个中有“惊慕”,透露江南美景对墨客眼睛造成的冲击力;也有“惊叹”,暗示宦游人对物候变革、岁月流逝的分外敏感。
墨客怀着这种繁芜感情,注目着春天为江南带来的变革,景致越是俏丽,越随意马虎引发“归思”,以至于泪湿襟袖。

后者则以“平”为基调,绿水拥抱青山,孤帆悬挂江面,夜色逐渐淡去,海日冉冉升起。
景物之中无一不蕴含动感,却是一种平和的运动;此时此刻,乃至韶光也是交替复又交错着的。
旧的一天就要消散了,旧的一年就快过去了,墨客心中飘过淡淡的乡愁,他希望北飞的大雁能够将书信带给远在洛阳的亲人。

上面两首诗都是北方墨客因江南早春美景的传染而生发思乡之情,祖籍钱塘(今杭州)、在京城为官的周邦彦,目睹盛夏荷花,却在做着返回江南的梦:

燎沉喷鼻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帘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逐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此词起笔点明季候以及盛夏的物候特点:室内燃着沉喷鼻香,以肃清雨后湿润酷热的暑气,烟雾环抱,彷佛暗示着客居词人纷乱烦闷的心情;无知鸟雀却因雨停而愉快非常,一大早就在帘边探头探脑,叽叽喳喳,竟像是在呼唤着帘内人共享这一片晴光。

墨客将目光移向荷塘,看到一幅清丽美景:一泓圆池清澈如镜,水面浮荡着碧绿的荷叶,叶上积雨已被朝阳蒸干,亭亭袅袅,在微风中摇摆,折射出一片跳跃迷离的光彩。
墨客面前涌现幻影,仿佛自己驾着轻舟,正摇向故乡荷塘深处。
水上捕鱼的村落夫,你是否还记得这流落异域的游子?

词的上片以实笔描述面前真实的荷塘,下片以虚笔点化抱负中的荷塘,思乡怀人的感情,成为联系二者的纽带,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融成既清晰似画、又迷离如梦的幽好意境。

平林漠漠烟如织

比较之下,彷佛以秋季为背景的思乡之情,会于温顺缠绵外,更多几分悲惨之意,下面这首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堪称情景交融的绝唱: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词由秋天景色写起:远方林木笼罩在暮烟之中,广漠迷濛;林外秋山绵延,浸透寒意。
形容碧山而用“伤心”,其意不在山色,而在民气,自然地引入一个抒怀主体。
他站在高楼之上,林木寒山正是他眺望的方向;夜色一分一秒侵入这栋小楼,吞没楼上这位忧闷的旅人。
一个“入”字,不仅暗示韶光的推移与愁人伫立之久,也暗示随着夜色降临,“愁”正丝丝渗入此人的心中。
以“暝色”弥漫楼中,暗喻乡愁萦绕心头,形成幽渺空灵的意境。

词的下片展现一个“归”字:归飞宿鸟的身影划破愁人暝色,“急”,与其说是形容无知的飞鸟,莫如说是刻画游子此刻的心情;鸟的归巢,引起游子归乡的想象——乡路遥遥,亭亭相连,迫切的归心跋涉在虚拟的漫漫长途之中。
心情的迫切与现实的延迟,在此处形成强烈对立,形象地展现了还乡欲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

末了,我们以王勃的一首小诗《山中》结束全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墨客仕途失落意,离开长安,到蜀中漫游,可是“他乡山水,只令人悲”。
这首五言绝句大约写于四川乐山一带,抒发了强烈的乡思之情与羁旅的哀愁,虽然只有寥寥二十字,却显得波澜起伏,气势伟大:

墨客登上高山之巅,遥望山下江水,彷佛澎湃激流都因愁情而凝滞。
“悲”,本是墨客之悲,却移用来描写深秋江水,融情于景,景亦生情。

次句直接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是全诗的主题句。
但墨客并没有进一步渲染感情,而是掉转笔锋,转写深秋景象:飒飒寒风横扫长空,山山黄叶飘飞零落。

这些黄叶飞舞在墨客视线之内之外,浑融交织,造成旷远辽阔的凄凉意境,为这首纯挚明净的小诗增长了无穷的余味。

意境思乡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中国传统审美空想的集中表示。
综不雅观古典诗词的历史长河,很多精良作品都呈现出幽美的意境,墨客们常常通过营造意境来表情达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
这实在也为我们阅读古诗词供应了一把钥匙:从解读意境入手来理解全诗的思想主旨。
本栏目将以几种范例意境的“意”(思乡、离情、隐逸等)为统领,结合教材、高考涌现过的古诗词及其他作品,详细讲解如何鉴赏古诗词。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taoliguoxue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