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芒种来了一路赏析元稹的这首咏廿四气诗芒种蒲月节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译文

芒种节气,要看今日;螳螂适应节令,应运而生。

彤云忽高忽低,留下影子;鷃雀来来往往,发生发火声响。

水清的池子里,莲花悄悄绽放;酷热的熏风中,暑雨别有情致。

相逢的人们,问起蚕丝和麦子;幸运的是村落庄仍保存着淳厚的人情。

注释

1.芒种:别号“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

2.螳螂: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

3. 应节:适应节令。

4.彤云:红云;彩云。

5. 鴳鸟:鴳雀。
鹑的一种。

6. 渌沼【zhǎo】:水清的池子。

7. 炎风:热风。

8. 暑雨:盛夏所下的雨。

9. 相逢:彼此遇见;会见。

10. 蚕麦:指蚕与麦的收成。

11. 幸得:幸而;幸亏。

12.人情:指人与人之间的脾气。

赏析

一想到你我就 Wu~空恨别梦久 Wu~烧去纸灰埋烟柳 ……

这是今人二十四节气歌中我最喜好的一首《芒种》。
以其俏皮活波的爱情诗风,点燃了酷热的夏季。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若所爱在外,示爱。
这样的歌曲极好地诠释了夏三月的养生意义。

然而,于唐代的墨客元稹而言,芒种节气,蕴涵着物候的变革与丰收的喜悦。
千百年来,人们对付芒种的喜好,一贯不变。

“芒种”一词,最早出于《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东汉郑玄阐明为:“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芒种,既包含收成、又包含播种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是“唯一个”!

首联,墨客直言今日芒种,并带出芒种三候之一候:螳螂生。
螳螂,草虫也。
因能捕蝉而食,故名杀虫;因飞捷如马,又叫“天马”;因前二足如斧,又叫“斧虫”,名字并分歧一。

深秋生子,于林木闲,一壳百子。
一向脾气凶暴的雄螳螂在此时也任由雌螳螂摆布,完备不反击或是逃走——他抖动着,忍耐着,直到失落去知觉……雌螳螂在产下卵后不久也会去世去,孕育和生产后代耗费了她太多的精力,而冬天,也到了……

至芒种时,无父无母的小螳螂破壳而出。
幸好,它们出生的时令,食品丰硕,能够养活自己。

颔联,写物候之二候:鵙(jú)始鸣。
诗中用得是“鴳”,实际上暗喻鵙鸣这一征象。
鵙,伯劳也,《本草》作博劳;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
伯劳不能翱翔,直飞而已。

三候之“反舌无声”。
这首诗没有讲到。
反舌是指鸟名。
即百舌鸟。

在芒种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开始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涌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阴气涌现而停滞鸣叫。

颈联,“渌沼”对“炎风”,“莲花放”对“暑雨情”。
一组清新的夏日画面,迎面而来。
幽幽的长夏,就这样被诗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尾联,讲农夫正忙着收成蚕麦。
蚕儿上山、 麦子出芒,当收。
而险些同时,稻子有芒,当种。
这是一个“收种并举”的劳碌时令。

然而,老百姓忙得愉快,忙得高兴。
朴实的话语,共同的话题,使得大家的感情,自然而然的靠近在一起。

活在夏风里,活在淳厚中,活在希望与收成里。
芒种,真是一个令人最爱的时令。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
现任泰州副刊编辑,《稻河》编辑。
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采泰州》。
公开拓表文章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