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万物复苏,春江水暖,山青花燃,吹面不寒。在这个分外的节气里,让我们一起品味与“春”干系的诗歌,感想熏染一起感想熏染年月更替,春分已悄然来临的美好吧!
一提到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很多人就会脱口而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此句正是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有四个关键词:
春,点明时令;
夜,点明韶光;
雨,点明咏叹工具;
喜,点明感情基调。
一见题目,一种喜悦之情便迎面而来,那么,此种对雨的喜悦,因何而来呢?题目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当然,诗歌内容也没让人失落望,环绕诗题,给出答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雨时。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雨态。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雨境。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雨果。
题目的四个关键词,春、夜、雨在诗句中都有直接表示,唯独没有涌现“喜”字,但四联无一联不是在写“喜”字,字里行间,喜悦之情错落呈现,“‘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首联首字“好”字,便是与诗题的奥妙衔接,一个“好”字,情绪自现,一声“好雨”,直白浅近,感情朴拙。其“喜”其“好”,源自三“恰”:恰逢其时,恰到好处,恰如人意。
此诗的雨时,有两层意思。一是诗歌直接表露出来的“春雨贵如油”的时节,春雨,即是金钱,“是春不雨,米斗千钱”(《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雨水弥足宝贵,雨水又滋养众生。二是诗歌隐蔽的“久旱逢甘霖”的时节。此诗写于761年,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了,与之前的颠沛流离比较,成都的日子过得总算安稳一些了。但是,杜甫便是杜甫,他不是一个甘心过自己小日子的人,他仍旧是心系苍生。安史之乱,祸乱丛生,真的是民不聊生,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的记载,“属岁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天荒人祸,百姓无以为食,人吃人的惨剧自然涌现。
因此,杜甫期盼着苍天能够降下甘霖,赏给苦难的百姓一丝希望。春雨,即是希望。应时而降的春雨,犹如拯救苍生的救世主,带着独占的生命力,带着浓深的情绪,真的是墨客的心腹,明其心,知其意。
花开四季,雨亦有四季。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凄苦,冬雨凛冽,四季的雨给予人的体验亦是泾渭分明。实在,春雨,亦是有着不同的性情,乍暖还寒时候,卷着大风,下起骤雨,亦给人冷瑟之感。很显然,《春夜喜雨》中的“雨”,已经走过了乍暖还寒的时节,稳稳地来到了暖暖的春天,与和风为伴,人称“小雨”。
小雨绵长,不急不躁,不急不骤,轻轻地来,逐步地下,滋润津润着干涸的大地,从表层一点点渗入,透到心髓。此场好雨,虽然周详,但又绵长,云黑雨厚,彷佛不淋漓尽致便不高兴。经受了一夜春雨滋润津润的万物自然格外精神,预示着一年的好风光,好年景。
纪昀曾评价此诗:“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瀛奎律髓刊误》卷十七)其妙处,人们各有评说,有从神韵立言,亦有从字法立言者,如明代谭元春言:“‘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唐诗归》卷二十一)。
另一篇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大家耳熟能详,适宜在春日吟诵的一首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虽是韩愈的一首寄赠诗,但表达了四季还是四季,风景还是风景,只是看风景的人不同,看风景的心境不同,风景也就变了样的人生哲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的是张籍,唐代墨客。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故众人称其为“张十八”或“张水部”。
韩愈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早春。当时韩愈已经五十六岁,任吏部侍郎。虽然就任韶光不长,但此时他的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奇迹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韩愈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哀,而是兴味盎然地欢迎春天。
这是一首“诱惑”的诗。
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迈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
以是这首诗实在就写了一句话:盛情约请张籍师长西席一同赏春。极言早春景致之美。个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声震古今,名闻遐迩。这么大的名气,究竟高明在什么地方呢?
高明就高明在,韩愈用这一句见告了张籍:一年之美在于春,一春之美在早春,早春之美在春草,春草之美在草色,草色之美在小雨霏霏、若有若无之中。
一年之美在于春,由于春天是个万物萌生的时节;而春天最美之时不在仲春、暮春,只管文学中写这两个时段也有写得很美的,像南朝期间丘迟《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美则美矣,但眼花缭乱。春天最美的时候是在早春,这是寒冷肃杀冬天过后新一个循环的开始,而最能表示这个循环开始的莫如春草。春草美在哪儿?草色。
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弗成,那就不是早春了,必须是春天乍临的时候,第一批青草发的新苗。那个新苗远看是绿色的,但是近看就没有颜色了,要过几天才有绿。韩愈不雅观察得很仔细,表达非常精准,写出经历了寒冬之后,从细微之处,蓦然创造了春天到来的那种“惊”与“喜”。纯挚的草色还显得有点枯干,如果再加上小雨的滋润津润,让草色在小雨之中,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那景致就完美了。而这小雨,是若何的雨呢?
回到上一句,润如酥。
当代文学家朱自清有篇散文《春》,个中写道:“雨是最平凡的,一下便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朱自清写小雨,细致入微,很好,但全是视觉,远没有韩愈三个字“润如酥”好,将视觉转移到觉得,一种深入骨髓的妥善。
除却妥善的比喻,除却朦胧的写景,韩愈还直接抒怀,还比拟陪衬。
春天是美好的,春分三月,孟春、仲春、季春,皆是暖意融融,但是细加区分还是略有不同,仲春是“仲春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季春则是“烟花三月”,则是“烟柳满皇都”。烟花、烟柳,是季春时节的标志景象,鲜花似锦、柳絮如烟,艳丽、浓郁。韩愈比较一下,最爱的还是那早春的一丝淡淡绿意,这正是“最是一年春好处”。
实在,风景美不美,并不全在风景。欣赏的是风景,看的是心情,是心态,是处世态度,是肚量胸襟。
春天美好,林黛玉还不免伤春落泪;秋日寂寥,刘禹锡依然快乐豪情。
哪怕看的是同一片风景,心情不同,景致也会不一样。心情好时,纵然走在路上,都像是在旅游;心情不好,虽处万花丛中,也难免黯淡无光。
本文摘自《王立群妙品古诗词》
作者:王立群
出版: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1083-1
内容简介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新“人间诗话”。中国自古就有诗文评点的传统,王立群教授以数十年学术成绩,将传授教化中教授古诗词的独特感悟著作成书。
全书对诗歌的解读,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详细阐明,不追求一句一联的全面鉴赏,而是从个人的评点出发,努力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笋,拐弯抹角,深入浅出的盛行措辞让传诵一两千年的经典诗词活在了当下。比如“佛系男神”,比如“宝宝心里苦”,比如“确认过眼神,遇见了对的人”等。
既可供读者永劫光仔细研读,也适宜百忙之中“走马不雅观花”。阅读中可以不断刷新读者的审美,冲击读者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期待,从而让我们生命的脚步不再匆匆,让平凡的日子也能活出诗的精彩。
作者简介
王立群,字鹤亭。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化学者,脱销书作家。
百家讲坛最佳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高朋。国家社会科学方案重大招标项目《<文选>汇校汇注》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原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传授教化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斥候”、“十大教诲年度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