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大会上,很多挺大略的理解字意题,却难倒了不少选手。随便举两个例子,诗词大会有道题问的是34;东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是什么意思?百人团不少人都选错了答案,实在屠苏并不是地名,而是古代的一种酒。同样的,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到底是指什么,也有不少人答错。一样平常来说婵娟指的是女子,但在这里也可指代玉轮。
本期,笔者再和大家说一个诗词大会上难倒不少高手的题目,当时的题是这样的:
宋.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杏花雨"到底何意?
A. 杏花如雨般飘落 B.代指梅雨 C.杏花开放时下的雨
说实话这道题并不难,由于这首诗是大家该当比较熟习的一首诗。这首诗名叫《绝句》,作者是宋代诗僧志南,一位固执的老衲人碰着一场小雨,造诣了这首千古名句,仅28个字就让他一诗成名,却常常被人理解错,让我们来看看原诗: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何说这是一个固执的老衲人呢?大家来想想当时的场景:志南和尚乘船而来,把船系在有阴的古树下,明明腿脚不好却仍要拄动手杖过桥,然后才看到了面前的一片绝美春景。全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后两句,而诗眼就在这"杏花雨"3个字上。
如果把"杏花雨"当成像杏花像雨一样飘落下来,则无法阐明为何会"沾衣欲湿"。而且如果是这样,那全诗就没有雨,也与下句"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意思上接不上来。以是这个杏花雨实在指的是早春时清明前后下的雨,那时正是杏花开放时节,以是在这首诗中志南便用"杏花雨"来代替它。这就像江南地区6、7月的梅雨一样,本意指的是梅子成熟时下的雨。
后一句中的"杨柳风"也一样充满诗意,古代把一年分开24节气,每个节气的风都有自己诗意的叫法,都对应了一种花信风,早春时节的风便常被称为杨柳风。这样一阐明大家就明白了,诗中虽然有"花"字,也有"柳"字,但实在写的是东风和春雨。普通的风和雨,被墨客写出了绝美的诗性,这便是这首诗能流传至今成为千古名作的缘故原由。
志南的这首诗看似大略,但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后世文人墨客不少都在诗中或直策应用、或化用过"杏花雨"的意象。对付这首诗,实在真的只有读明白了杏花雨的意思,才能理解为何它能成为经典,但便是这诗眼部分仍有选手会弄错,可见我们在读诗背诗时确实是存在不少问题的。知其然,也必须要知其以是然,这才是读好古诗的态度,不然所谓的喜好不过只是说说而已。大家说对不对?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