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江州满塘驿》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翻译:
去年上巳节还在洛水边参与修禊盛事,今年却在庐山脚下的寒食节中度过。遥想巩县的树木该当是花朵满枝了,又瞥见吴地的洲渚上草儿新绿。吴地春草中的兰草和杜若散发着芳香,触景生情让我想起了故乡。驿站的马明朝会出发到哪里呢?今夜听到猿声让我愁断了肠。
注释:
上巳:古代节日,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会到水边举行祓禊(fú xì)仪式,以除不祥,后来多定在三月初三。
洛桥:即洛阳的天津桥,位于唐代东都洛阳,是当时繁华的象征。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于此日禁火冷食,以纪念春秋期间晋国忠臣介子推。
庐山曲:庐山,位于今江西九江市南,此处指墨客被贬后所处之地。
巩树:指巩县(今河南巩义)的树木,巩县为墨客故乡附近之地。
吴洲:泛指江南地区,这里特指墨客当时所在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周边。
兰杜:兰花和杜若,皆为喷鼻香草,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或美好的事物。
驿骑:古代驿站的快马或信使,这里指通报信息或出行的交通工具。
猿声:古诗词中常用来渲染凄凉气氛,象征离愁别绪。
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唐代著名墨客,初唐期间的宫廷墨客代表之一,以五言诗见长。《寒食江州满塘驿》创作于他被贬谪期间,详细韶光为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之间。宋之问因参与政治斗争,先是被流放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后因偷偷逃回洛阳被创造,再次被贬至更远的钦州(今广西钦州)。这首诗便是在第二次贬谪途中,经由江州满塘驿时所作。
诗中,宋之问通过比拟去年在繁华的洛阳度过上巳节与今年在偏远的庐山度过寒食节的不同情境,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目前流放生活的无限感慨。同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寄托了墨客对故乡的深邃深挚怀念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伤。
《寒食江州满塘驿》是唐代墨客宋之问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以其深奥深厚的情绪和独特的艺术手腕,成为了唐诗中的佳作。这首诗作于宋之问被贬谪南行的途中,通过描述寒食节在江州满塘驿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深邃深挚怀念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诗的首联“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以韶光的流转和地点的变换为出发点,形成了光鲜的比拟。去年,墨客还在洛桥边参与上巳节的修禊盛事,与文人墨客一同饮酒赋诗,享受着京城的繁华与光彩。而今年,他却独自一人,在庐山的脚下度过寒食节,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深动听生的无常和变迁。
颔联“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通过想象和实景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比拟。墨客遥想巩县(洛阳附近)的树木该当已经开满了花朵,春意盎然,而他自己面前所见的,却只有江中小洲上刚刚长出的新绿。这种“花满”与“新绿”的比拟,既表示了墨客对故乡的思念,也表达了他对现实处境的无奈和感慨。
颈联“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进一步描述了江洲的春景,春草茂盛,兰杜芳香,然而这些美景在墨客眼中,却成了他思归感情的触媒。他感叹自己身在他乡,无法回抵家乡,只能在这异域的美景中,怀念起远方的亲人和故土。
尾联“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则直接表达了墨客的愁绪和哀伤。他不知道自己来日诰日将要去往何方,也不知道何时能够回抵家乡。而今夜,他听到的猿声,更是让他感到肝肠寸断,无法入眠。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和人生的无奈,被墨客奥妙地融入到了寒食节的场景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绪色彩。
《寒食江州满塘驿》是一首情绪深奥深厚、意境幽美的佳作。墨客通过比拟、想象等手腕,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也以清丽自然的措辞和深婉蕴藉的情绪,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墨客对故乡的深邃深挚怀念,也反响了唐代文人对付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普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