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理学大家,人称“朱子”。
姓氏后面加了一个“子”字,可不是一样平常人可以享受的报酬,这解释他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到了圣贤的境界。
理学,是宋代涌现的一门学问,又称“义理之学”。
研究内容是,用儒学知识揭示天地万物的出身、发展、演化规律。
理学分为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心学。
朱熹便是程朱理学的创立者之一。
理学晦涩难懂,旧式文人研究起来都以为头疼欲裂。
对付当代人而言,理解朱熹还是通过他写的诗句。
比如那句“为有源头活水来”,口口相传成为经典。

这首《水口行舟》是朱熹晚年作品,写于南宋庆元年间。
庆元是宋宁宗的年号,在此期间朝堂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史称“庆元党禁”。
宋宁宗能够顺利登基,少不了宗室成员赵汝愚的支持。
于是赵汝愚顺理成章出任右相一职,朝中外戚官员韩侂胄的权势受到威胁。
韩侂胄煽惑言官弹劾赵汝愚,宋宁宗将其流放永州。
朱熹替赵汝愚辩白了几句,就得罪了韩侂胄。
不久之后,朱熹就遭到了打击报复。
韩侂胄散布流言,称朱熹的学术著作是“伪学”,修改了儒家经典著作该当立时封禁。

朱熹遭受打击,丢了官职,无奈之下打算乘船前往福建避祸。
在他的弟子陪同下,朱熹等人到了古田水口。
题目中的“水口”是一处水上要道,连通古田溪和闽江。
朱熹看到溪流汇入大江,心中的压抑悲愤少了很多。
面远景化解了恨意,重新找回平和心境。

夜晚雨水一直,朱熹乘坐的小船在江上飘零。
他穿好蓑衣,来到船头欣赏雨景。
雨势逐渐变大,江水翻滚拍打小船,于是朱熹返回船舱。
这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啊,朱熹想象着船外的景致,久久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大早,朱熹就走出船舱,他要看看雨后有什么变革。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看不出有任何变革。

有烦苦处儿要读这首水口行舟

看到这里是不是恍然大悟,朱熹看的不是风景,而是自不雅观内心感想熏染。
人处于修行中,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
低级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级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修行到无欲无求的时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朱熹已经到了这个境界,看到了事物的实质。

他经历了通盘接管古人思想的阶段,也经历了质疑古人不雅观点的阶段,终于到了存心感想熏染世间万物的阶段。
哪怕被贬避祸,哪怕学术思想遭到质疑,他依然要做该做的事情。
没有什么可以影响他的决定,没人可以遮蔽他的光芒。
这一刻,统统苦恼只不过是俗世之事,不值得他过分惦记。

难怪他可以成为“朱子”,他的学养见识超越了普通人。
当他站在船上眺望远方的时候,万物尽收眼底,他对统统都已管窥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