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吴 斌
黄公望和松江颇有渊源,他曾居于柳家巷 ,和杨维桢等人交游。杨维桢在沈瑞《君山吹笛图》上题跋道:“予往年与大痴道人扁舟东、西泖间,或乘兴泛海,抵小金山…”
黄公望的《九珠峰翠图》,即是画给杨维桢的。根据杨维桢“九珠峰翠接云间,无数人家住碧湾”的题画诗可知,图绘的是松江(云间)九峰之一景。
▲ 黄公望 《九珠峰翠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另有一件名作《九峰雪霁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由于松江和黄公望的关系广为人知,松江九峰也有名,以是,先前的人们,本能地把《九峰雪霁图》的画景归于松江。
但是,这种仅用地名来定位的方法,缺少考验,完备没有考虑过重名的可能性。难道,黄公望一定没去过另一处“九峰”吗?打个比方,不能一说西湖,就认定是在杭州,天下西湖多矣,选择最有名的一处而不顾其他,显然是不全面的,该当结合更多的条件进行排查。
虽然黄公望画过松江九峰,但无法据此得出“《九峰雪霁图》画的是松江九峰”的结论,它们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否则,就成了类似于“由于我曾去过北京,以是我现在位于北京”这样的缺点逻辑。
黄公望是一位重视实景山水写生的大画家。他在著名画论《写山水诀》中讲述了描述“真山之形”的方法,还说自己在随身皮袋中,放置了描笔,见到了好景致,“便当模写记之。”黄公望画“真山”,这可以成为我们通过山形来判断作品主题的条件。
如果《九峰雪霁图》画的是松江九峰,那么,山形理应与《九珠峰翠图》附近。然而,二者差异极大。
《九峰雪霁图》中山体很奇特,紧凑而尖耸,旱地拔葱似的,这是明显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山,是什么样子呢?如下图这种。画家一定到过实地,否则,难以虚构出这种分外的山景并诉诸于笔下。
▲ 丹霞地貌的山峰
而松江九峰不是丹霞地貌,它由一群分散的低矮小山组成,高者不过百米,低者十多米。看实景,完备无法匹配于《九峰雪霁图》。
山形的问题,是“松江说”绕不过去的硬伤。像警察破案,如果要找的嫌疑人是位高挑的模特,先要打消矮胖子。
▲ 松江九峰实景
江南的九峰,未必只有松江一处。我们不妨在更广阔的范围之内探求。
黄公望在《九峰雪霁图》的右上角,自题六行:“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
▲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用时三年,到至正十年才完成,以是,至正九年时,黄公望流连在富春江一带,我们要探求的九峰,也应距富阳不远。
黄公望在富阳时,画过《富春大岭图》(南京博物院藏),寄赠给松江的小友邵亨贞(字复孺)。
便是这位邵亨贞,还写过一首《一峰道人画九山雪霁》,收录于《蚁术诗选》卷七,诗云:
大雪漫空暗九山,
晋人遗迹杳难攀。
老仙只在扶桑外,
借得瑶京鹤驾还。
这是黄公望去世后,邵亨贞为他的一件《九山雪霁图》的题画诗。“九山”和“九峰”倒也不用区分。邵亨贞特殊提到了一处“杳难攀”的“晋人遗迹”。按常理推测,这处“晋人遗迹”,应和黄公望的身份有关 。
松江九峰,有没有晋人遗迹呢?实在是有的。
邵亨贞在诗文中,提到过“松江九山”,其《野处集》卷二有《松竹林记》,云:“九山之间有曰‘读书堂’者,晋二陆之故居也。亭林之阳有曰‘读书堆’者,陈野王之遗址也。是邦之望,古今所称,惟陆与顾。千载而下,尚能指顾其处。”
邵亨贞说,松江九峰唯一的晋人遗迹是陆云、陆机兄弟的“读书堂”。读书堂坐落于小昆山脚下,小昆山是座海拔53米的小山丘,“尚能指顾其处”的“读书堂”是谈不上“杳难攀”的。
既然松江九峰的“晋人遗迹”不是“杳难攀”,这解释,黄公望不独画过松江九峰,他还曾为另一处“九峰”,画过“雪霁图”。
那么,在富阳附近,有没有符合于《九峰雪霁图》那样的丹霞地貌,并有“晋人遗迹”的“九峰”呢?
有,且只有一处,即金华汤溪的九峰山。
汤溪九峰山,古称龙丘山。唐代李贤注《后汉书•志第二十二》引南朝郑缉之《东阳记》,云:“县龙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了望尽如莲花。龙丘苌隐居于此,因以为名。”
唐末五代的画僧贯休,金华兰溪人,有《寒望九峰作》,诗云:
九朵碧芙蕖,
王维图未图。
层层皆有瀑,
逐一合吾居。
……
《万历金华府志》也记载道:“九峰山。(汤溪)县南十里,高数百丈,峰峦秀拔,岩洞玲珑,…昔葛洪来游,丹灶犹存。…朱约诗云:亭亭九瓣拥青莲,中有飞来一道泉。瑶草不知春几度,碧桃已老岁三千。岩前月冷猿空啸,洞里云深鹿自眠。莫道葛洪仙去远,至今丹灶尚依然。”
古人看汤溪九峰,状如九莲,中有飞泉一道。传说晋代的葛洪,曾在此炼丹,至今留有丹灶遗址。黄公望是羽士,葛洪是道仙,故而邵亨贞会用葛洪丹灶,来衬合仙逝的黄公望。
年前,汤溪乡贤邱开祥师长西席给我看了一张《乾隆汤溪县志》中的《九峰山图》,我把它和《九峰雪霁图》并置一处,请读者朋友们感想熏染。汤溪九峰的实景照片,我放在了文末,等会大家也会看到。
▲ 《九峰雪霁图》与清代《九峰山图》
黄公望的朋侪郑元祐,还写有《黄子久<山水图>二首》。
其一(诗残,今存五句)云:
小黠大痴谁复然,
画山画水亦随缘。
峭壁绝谷喷流泉,
此中即是安养地。
九品莲华光烛天。
其二云:
众人皆黠我独痴,头蓬面皱丝鬓垂。
勇投南山刺白额,饥缘东岭采青芝。
仲雍山趾归休日,尚余平生五色笔。
画山画水画楼台,万态春云研坳出。
只今年已八十余,无复再投光范书。
留得读书眼如月,万古清光满太虚。
郑元祐这两首诗,戳穿出主要信息:年过八十的黄公望选了一处 “峭壁绝谷喷流泉”,山形为“九品莲花”的地方当做“安养地”。
郑元祐所说的黄公望的这处“安养地”在哪里呢?
显然位于汤溪九峰。道理也大略,江南诸山是有数的,历史上长期以“九莲”来形容的山,惟有汤溪九峰。从南朝到明代,记载不绝。
可是,汤溪九峰有十多平方公里,如何进一步缩小范围呢?
这要把飞泉(喷流泉)当成主要地标。由于在汤溪,“峭壁绝谷”常有,而飞泉不常有,锁定了它,就锁定了黄公望“安养地”的大致方位。
前些日,邱开祥师长西席又见告我:“主峰达摩峰上有飞泉,常年有水。半山有九峰禅寺,寺后岩穴上,刻有 ‘列仙洞天’四字,传说是葛洪丹灶的所在地。达摩峰山下,前些年还考古探查出大面积的寺院遗址。”
九峰寺现在衰落了,知道的人不多,但它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九峰寺始建于南朝梁时,达摩住锡于此,圆寂于此,是禅宗祖庭。它原坐落于达摩峰下,嘉靖年间火毁,寺僧于山腰石室处重修,即今址。《万历金华府志》在记载九峰禅寺时,附抄了一首唐彤的回文诗(可以倒读),诗云:
重重树绕寺幽深,
古迹仙岩倚北林。
风应谷声清发籁,
雾笼山色淡浮阴。
空飞急瀑斜悬布,
石耸尖峰翠削簪。
松偃旧房禅寂寂,
鸟啼空院竹森森。
把唐彤的这首诗,结合现状,不难想到:古人眼中的九峰飞泉(瀑布),是达摩峰上、九峰禅寺阁下的这一道,除此外,再没有其他飞泉的记载了。乃至,贯休“层层皆有瀑”的诗句,也可以定位于达摩峰,九峰寺是千年名刹,贯休理应踏足过。
黄公望涌如今金华,一点都不令人意外。他从前当过“浙西宪吏”,地理上贴近。过了金华北界,即是富阳,这片地区域水道纵横,有舟楫之便。黄公望又和金华绅士,如柳贯、黄溍等是好友,他的《天池石壁图》(故宫博物院藏)上,有柳贯长题;《快雪时晴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后,有黄溍题跋,这些都是他们关系的见证。
《九峰雪霁图》的受画人“彦功”,是班惟志。班惟志曾做过常熟知州 ,而常熟是黄公望的家乡。黄溍在至正九年四月,为邓文原撰写的《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南阳郡公谥文肃邓公神道碑》 中称班惟志为“前集贤待制”,此时的班惟志已经致仕,黄溍此文,仅晚于黄公望绘图三个月。此年正月,致仕的班惟志去汤溪拜访黄公望,黄公望触情而写是图。
1980年,徐邦达师长西席在云南创造了《剡溪访戴图》,它和《九峰雪霁图》同年同月,风格完备同等。先前我们一贯搞不清楚,为何黄公望在晚年,会画出这种奇特风格的作品?现在明白了,他是把汤溪九峰当成创作的原本,山奇,自然画奇。
▲ 黄公望 《剡溪访戴图》 云南省博物馆藏
事实上,黄公望的其余两件作品,《快雪时晴图卷》和《丹崖玉树图》(故宫博物院藏),画的也都是汤溪九峰。
徐邦达师长西席在《古字画伪讹考辨》中曾指出,《快雪时晴图卷》便是著录中的《九峰雪霁图卷》 。现在看,卷中的山石形态,是丹霞地貌。
▲ 黄公望 《快雪时晴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丹崖玉树图》是黄公望晚年绘制的一件意参董巨、自运家法的淡设色山水,这种风格,深刻影响了清初四王,尤其是王时敏。画上并无作者款印,由元末张翥 “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笔前生应画师”的题诗,可知这是黄公望真迹。“丹崖玉树”的画名,取自于右上角题诗的首句“雾阁云窗缥缈间,丹崖玉树绝跻攀”。
▲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及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丹崖玉树图》的左上角,筠庵寄调《西江月》,词云:
金涧飞来晴雨,莲峰倒插丹霄。
蕊仙楼阁隐岧嶤,几树碧桃开了。
醉后岂知天地,月寒莫辨琼瑶。
一声鹤叫万山高,画出洞天春晓。
一句“莲峰倒插丹霄”,透露了玄机。这里的“莲峰”,不便是汤溪九峰吗?画名中的“丹崖”,也提示出这是丹霞地貌。“洞天”恐怕指的是葛洪丹灶之所在。
在《丹崖玉树图》的右下方,绘制了一位身穿宽大道袍的老人,在山间小路上策杖而行。以古代绘画的描述习气来看,这是黄公望的自画像。
▲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本文的推导过程简化成三个问题。
第一、松江九峰是丹霞地貌吗?
第二、《九峰雪霁图》画的是丹霞地貌吗?
第三、在黄公望行迹附近,除了在金华汤溪,有没有第二座丹霞地貌的九峰山?
如果你能精确回答,解释已经认可了本文的基本不雅观点。
黄公望是元代画史的关键人物,但平生史料缺失落太多,有限的文献碎片,已被发掘殆尽,也不能指望再涌现隐蔽的真迹。这些决定了,开辟黄公望新的研究方向,不太随意马虎了。
昨晚,有人问我,这次能否达成一定共识?我说不乐不雅观,认可推导性的艺术史智力成果,每每须要一代人的努力,这须要智力,有成见的阻碍,或还牵扯到其他。
金华汤溪的九峰山,有名度不太高,但它是一座很特殊的山,又美又霸气。黄公望选择这里作为“安养地”,是有审美眼力的。有地利之便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是一条少为人知的,元代主要画脉之所在,至少有四件大痴传世真迹与此山干系,或绘此,或绘于此。
▲ 金华汤溪九峰山景 邱开祥师长西席供应
汤溪九峰的山路,是七百年前,黄公望走过的路,朋友们重走一过,不雅观看一下山景,我想,会有别样的感想熏染。
(完)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高下滑动查看全部 第379期 | 奄然媚世为乡愿——评宋史学家辛更儒新书《后记》 第378期 | 王蒙最晚真迹《惠麓小隐图》的故事 第373期 | 王羲之的书法原则 第365期 | 元代“第一正气”法书的千古谜案 第359期 | 王世贞背后的《金瓶梅》作者(上) 第358期 | 张孝祥《柴沟帖》秘史 第356期 | 重阳节时看《高秋气爽帖》里的绍兴党争 第353期 | 北宋王岩叟三帖与元祐党争 第351期 | 苏洵名迹实为南宋信札 第348期 | 十年还是十一年?——答朱万章师长西席 第346期 | 天下第一集柳碑不是集柳碑 第345期 | 又两个南宋大状元的碰撞 第344期 | 从《即日薄寒帖》看秦桧上台之奥秘 第342期 |《浮玉山居图》与方天瑞(上) 第338期 | 腊八节对梁楷《出山释迦图》的新想法 第335期 | 从《宣抚帖》看秦桧放屁之始末 第334期 | 蔡襄的密室杀人事宜 第333期 | 两个南宋大状元的碰撞 第331期 | 曹知白笔下的松江九峰 第321期 | 吴大澂的愙鼎,可以改名了 第318期 | 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在何处? 第311期 | 赵子昂《二羊图》的答案 第308期 | 辛德勇对《李训墓志》的质疑与史实不符 第307期 |《清明上河图》最可能的原形 第306期 | 关于《康里二札》文章的解释 第301期 | 你见过19岁的康里子山和他大哥的真迹吗? 第296期 | 再释黄庭坚致晁补之札 第295期 | 朱熹名札《奉使帖》背后的救灾事 第294期 | 陆秀夫《群玉帖》钩沉 第292期 | 米芾的官场梦 第291期 | 辛弃疾《去国帖》秘辛 第287期 | 央美博士万笑石,你涉嫌抄袭了! 第286期 | 吴琚比米芾的日子过得好呀! 第277期 | 姚廷美《有余闲图》的解读 第276期 | 赵孟頫《止斋记》与程钜夫 第275期 | 董其昌与苏轼《赤壁赋》的情缘(下) 第274期 | 董其昌与苏轼《赤壁赋》的情缘(上) 第273期 | 范仲淹探奇 第267期 | 唐太宗《温泉铭》与楚汉争霸(下) 第266期 | 唐太宗《温泉铭》与楚汉争霸(上) 第255期 |《曹娥碑》中谶言的可信度 第251期 |《曹娥碑》与王羲之、虞世南 第247期 |《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下) 第246期 |《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上) 第242期 | 为梁楷《黄庭经神像图》正名 第224期 |《丝路山水舆图》上的“天方国”是哪里? 第220期 | 创造鲁燮光 第213期 | 王羲之与麻风病(上) 第196期 | 被王宠伪书误导的仇英名作 第182期 | 唐代敦煌大字孤本“三宝”传奇 第174期 | 燕肃《春山图》三议 第171期 |《古诗四帖》中的“丹水”本无误 第169期 | 乾隆天子的后妃们 第167期 | “石渠宝笈”特展的门神赵雍 第161期 | 金代山水中的帽子与垒石塔 第147期 | 游子孝思寓墨花 第146期 | 陈洪绶是节义之士? 第142期 | 朱耷笔下的“白眼”原形 第139期 | 司马伋的分外人生 第137期 | 两件南宋告身背后的高层博弈 第129期 | 她,不是麻姑,而是毛女! 第128期 | 那些去世于梅毒的明代大家 第119期 |《二祖调心》实为《四睡图》残件 第118期 |《水浒》和《清明上河图》 第105期 |《双松平远图》的受画人是谁? 第103期 | 古舆图中的《清明上河图》线索 第101期 | 纪念高居翰专辑 第96期 | 唐代行书佚碑《通济桥记》选字 第95期 | 唐代行书佚碑《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记》 第91期 | 呼吁徐州博物馆加大保护唐代名碑力度 第76期 |《元画全集》众人谈:“九峰”究竟在哪里? 第73期 | 曾鲸笔下的杭州忠烈 第68期 | 从两件顶级明代宫廷佛画说开去 第65期 | 八大为何要画鱼和鸟? 第58期 | 戴进和朱元璋供奉的神仙 第54期 | 董其昌和东林党朋侪(下) 第46期 | 董其昌和东林党朋侪(上) 第41期 | 竹篮、笊篱、庞灵照 第37期 |《神行禅师碑》选字 第36期 | 唐代新罗王子书《神行禅师碑》 第18期 | 从司马“光”和“义”阳世家谈避讳 第7期 | 兵马俑逼疯“文献控”
长按二维码,进微店购书
1、刘九洲 著《欧都雅画记》
2、刘九洲 著 《宋画史稿》
3、刘九洲 吴斌 著:《王维<著色山水>研究》
4、〔美〕彭慧萍(Huiping Pang)著:《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
5、刘九洲 编 :《<玉烟堂董帖>小楷墨迹本》
6、刘九洲 编:《董其昌<天马赋>三件》
7、刘九洲 著:《重现——八集堂藏宋元绘画研究》
8、杨亚东 编:《何绍基书法佳构集》
9、钱颖 著:《多面体的受众——知识与信息在传播中的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