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四季耕耘

每个人在发展的道路上,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文化的传承者,是文明的接力者。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教诲的华章。

教师节|5句古诗文师恩难忘感恩有您

在老师的教诲下,我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戴德、学会了爱与被爱。

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

【1】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周书·列传·卷四十五》

找一个教读经书的老师很随意马虎,找一个教做人道理的老师却很难。

“经师”,旧时指讲授经书的讲师。
“人师”,指德行学问等方面可以为人师表的人。

人师之以是难得,是由于他不仅是知识的通报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就像孔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风致,点亮了无数追随者的人生道路;

又如苏格拉底,借由持续的追问与启示,引发了学生对真理坚持不懈的追求。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对付学生来说,“人师”不仅仅是在教室上的短暂时光,而是在生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学生在迷茫时的灯塔,困境中的支撑。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七十列传·李将军列传》

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因它们的花朵芬芳、果实甜美,自然而然地吸引人们前来不雅观赏与采摘,久而久之,树下便形成了一条小路。

“桃李”常被用来比喻老师所教的学生;“不言”强调了西席无需过多言语,其风致、学识与行为便是最好的教材。

这种无声的教诲,如东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学生树立了人生的标杆,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干事、如何面对生活的寻衅。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老师用爱心播下的种子,已经在学生心中生根萌芽,开出了俏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真正有代价的东西,哪怕没有刻意的宣扬与张扬,也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与敬仰。

【3】

明师之恩,

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一位贤明的老师所给予学生的恩典,切实其实赛过了天地之博大,他的付出,比父母的付出还要多。

师恩之以是重于天地,是由于他超越了物质的范畴,触及了灵魂的深处。

每个人的生平中,都会受教于形形色色的老师,但那种能够点亮生命之火的老师却很稀少。

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每粒种子都会发展为一个俏丽的天下。

一位明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花期,悉心培养,耐心照料,究竟会绽放出娇艳的花朵。

这种精神上的引领与启迪,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在这个充满感激与敬意的日子,对所有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劳了!

【4】

云山沧沧,江水泱泱,

师长西席之风,山高水长。

——宋·范仲淹《严师长西席祠堂》

云雾环抱的高山,苍茫浩渺,无边无涯,大江之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师长西席的高风亮节,宛如彷佛高山巍峨耸立,不可动摇,又如江水绵绵不绝,流传千古。

严师长西席,即严子陵,东汉初年隐士,与光武帝刘秀为同学好友。

刘秀登基后,严子陵屡次谢绝高官厚禄,并隐居于富春江一带,以耕钓自娱,被后人传颂为不慕权贵的榜样。

范仲淹以山高水长为喻,赞颂了严光不慕名利的操守,鼓舞了天下士人重视名节,追求精神上的高尚风致。

【5】

役夫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不克不及自休。

——《论语·子罕篇》

老师谆谆教导,用各种文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滞学习都不可能。

老师传授教化时,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循规蹈矩,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学识,引领学生用各种礼仪约束言行,做到将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以至于想停滞学习都不可能。

此典故给予人们一个关于学习的启迪:学习不一定是要刻板教条的利用“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法,而可以通过循规蹈矩,使学生渐入佳境。

一朝沐杏雨,生平念师恩。
祝福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记录我的9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