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对付这种情绪的表达或直接,或自持,或言之于诗情画意中。
清代有位才女,名唤张芬,曾作了这么一首回文诗词,仔细品读之后感情极妙。
你可以正读,是一首七律诗: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移斜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清代才女张芬的回文诗虞丽人品赏六情都尽惟有爱情未除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如若把这首七律返过身去重新断句标点填为《虞美人》一词,回文反读,漫心诵之,则绮丽幽雅,奇妙之至。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欲将愁旅赋余诗,叠叠竹斜,移影月迟迟。

楼高望倚长离去,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
小掩半窗明。

遍及一下,回文诗,也叫\公众爱情诗\"大众\"大众回环诗\公众。
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利用词序回环往来来往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公众回文体\"大众。
唐代上官仪说,\"大众诗有八对\"大众,其七曰\"大众回文对\公众,\公众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大众,用的便是这种措词方法。
突出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主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来来往,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回文诗始于北朝女才子苏蕙创意的千古回文诗《璇玑图》。
苏蕙,字若兰。
与蔡文姬、谢道韫并称为魏晋三才女。

相较于其他的回文诗回文成诗歌。
此诗的特殊之处是将七律变为了词阙,更是别具心思,创作难度陡高。
这种回文作品极少。
墨客凭借女性的细腻和巧思,对回文诗的理解和编排,可谓得心应手,颇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