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作背景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在朝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
作为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
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诲,以及宋代涌现的印刷术,都影响了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
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转向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同时,徽宗作为帝王,改变了宫廷画家的社会身份;他作为艺术创作的统领者,对绘画有着直接而明确的哀求,作为画家的徽宗,从不放任宫廷画家自由创作,他对宫廷画家在形式和意见意义上,都有严格的哀求。
徽宗的审美情趣,即成为决定艺术风格的绝对标准,宫廷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审美意见意义和方向。
画学是宋徽宗于1104 年设立的宫廷绘画教诲机构,后归属翰林院图画局。
王希孟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2019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打算创作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
创作团队考虑过《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但末了选择了《千里江山图》。
由于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都充满了韵律,和舞蹈有共通之处。
而 《只此青绿》全体舞蹈诗剧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大纲,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2. 何谓“青绿” ?

跳舞诗句只此青绿的文化内涵原创

《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
而《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落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嬉戏、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风雅入微,意态维妙维肖,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绪付诸创作之中。
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虽然历千年之久,部分颜色已经脱落,但其画法清晰可辨,并突出显示了矿物质石色的富丽装饰效果。
山石之画法,是先用浓、淡线条勾出轮廓,再以柔润而长短不一的线条加皴,峰顶皴法似荷叶皴,线条不刚不硬,之后再用淡墨加赭石或花青渲染,渲染多在前后两石中的后面一石,之后再罩染赭色,石头顶部以汁绿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绿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
山石之青与绿色每每前后互异,相互映衬,且颜色较厚故随意马虎剥落。
水天交界处以赭色接染,画面十全十美。
远山则以赭色为主,不施青绿等色以示空间之远。
柳叶施以石绿,天空掺以赭墨,上深下浅,彰显了天空空间透视的变革。
水色全以汁绿染出,矿物、植物颜色领悟利用,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在设色和笔法上继续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作适当夸年夜。
画家在较为纯挚的蓝绿色调中寻求变革,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看重手腕的变革,色彩或憨实,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
石青、石绿为矿物色且极具覆盖性,经层层罩染,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与整幅画面十全十美,艳而不俗。
虽不似金碧山水一样平常勾勒金线,然堂皇之气盎然。

刻划形象轮廓,也融汇了其他技法,如树干用没骨法,屋宇用界画,远山有写意用笔,山坡有效法和点染,丰富充足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能力。
以是该画无论从意境还是技法还是影响,都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作的里程碑,影响深远,这也是本作品名为“青绿”的渊源。

3. 创作过程

据透露,为创作《只此青绿》,编导们先是负责研究学习了《千里江山图》,后又险些看遍宋代的诗词、绘画,用时近20多个月才将《只此青绿》搬上舞台。

创作过程中,《只此青绿》团队多次与故宫博物院专家漫谈互换。
更难能名贵的是,从首演到巡演,创作团队一贯网络不雅观众反馈,进行修正和调度。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 约请与剧目有关的制作技艺、技法,包括国画颜料、徽墨、宣笔、双林绫绢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文年、郑小华、仇庆年、汪爱军等人走进排练厅,为演员进行非遗工艺辅导。
演员们在传承人的辅导下,亲手体验感悟制作技艺,剧中的技艺展示虽然经由了艺术化的处理,但却富含学术性和专业性。
以是该剧卖力人说:“《只此青绿》没有终极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虎年春晚上展示的是《只此青绿》的一段群舞。
韩真表示,虎年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
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层峦叠嶂的理念。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的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可以想象成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逐步转身时,仿佛看到一座山峰劈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当舞者们呈现不同造型和体态变革时,是在重现山峦的层峦叠嶂。
那些有棱角感的动作,他们能够遐想到某个画中的山、河、日、月,或者是山石的错落,以及层峦叠嶂的延绵不断的山峰。
全体作品让不雅观众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4. 文化意义

第一,以物言志。
从《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的呈现,能窥得人类对生命的探索和追问。
在青绿山水中,利用石青、石绿等现实中看不到的色彩对实际的山水进行加工,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想象中的珍藏着生命密码的外洋仙山、极乐世界。
该画卷的自然景致描述得细致真实,与人的活动也结合得更加紧密,展现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画面着意刻划的自然景致,既概括地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森气候,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使千里江山既开阔无垠,又弯曲入微,充分地显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安插了浩瀚的人物活动,风雅地刻划了如水村落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篷楼阁等生活场面,还有相称真实的捕鱼情景。
它以普通、日常的生活、劳动景象来照映自然。

第二,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类空想的人居环境,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已存在于中国民气坎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并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也决定了人们选择人居环境的导向。
古人也早已给出“天人合一”的答案,“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幽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思想中。
山水画卷,表示大众生理上的庇护:人为了生存须要取食、繁衍后代,以是,靠安全的栖息地以及防御庇护的手段获取生存有利的资源。
长此以往,人的生存发展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做出利害评价,并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良好环境。
选择可庇护、守卫的领地,安全、稳定的生产条件是建造聚居环境考虑的原则。

第三,展现身心统一,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山水画卷,表示生理上的可游可居,中国传统宇宙不雅观、自然不雅观、山水不雅观、环境不雅观、审都雅与中国山水画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互为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不雅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
《千里江山图》,在山水组合间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居游”在构图中的画中视线、“线性的画面构造”;“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以大不雅观小”的山水法则;以亭台、楼阁、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号如塔、庙等。
“可游可居”思想境界,意味着人居景不雅观环境的建构,是人与物生存空间、人与人生活空间、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在山水画中的表示。
人在环境中可走、可看、可望,方为“游”,乐享起中。
所谓“居”,是人在地域环境下的长期生活感想熏染,以使“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而达到“乘物以游心”强力的内心感想熏染。
中国山水画中,表示了可居可游的思想,和空想人居环境。

4. 启迪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只此青绿》采取时空交错式的叙事构造,回顾名画《千里江山图》,重现大宋美学,开启沉浸式“赏画”体验。
正如网友所说,《千里江山图》壮丽的青山绿水,在900年后,又一次击中了众人的心灵。

在千年之前少年画家希孟即将脱稿之时中《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展卷人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研讨,走入希孟的内心,与这位只有寥寥数字记载的“天才少年”心领神会,探寻出《千里江山图》“独步千载”的有时与一定。
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展卷人在月光下与希孟四目相对;兢业的文博事情者与勤奋不辍的古代工匠和有追求的舞者共同绘成一幅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
从平生志趣,人文教化,传统美学以及学达性天的角度,为众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自觉、自傲的教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