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古诗词和从前的日子里一样,都有着我们当代人短缺的那种朴拙的情绪体验。

当你在哼唱《琵琶行》的时候,你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当你在唱《生僻字》的时候,你又知道每一个字的意义吗?

抖音刷屏的歌曲《缘分一道桥》里,用到的古诗词又得当吗?

当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刻真正想读的是什么

这两年盛行的古风音乐大多都脱胎于古诗词,许多人通过古风歌曲热爱上了古诗词。
前几年,央视的《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也让普通人对中国古诗词有了更多的理解。

通过盛行的、当代的传播办法,让人们爱上古诗词,这无疑对传统文学的发扬有着很大的帮助。
但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不能仅勾留在表面的“望文生义”上,真正的热爱是要去读懂古诗词。

但正如《生僻字》所唱的歌曲一样,古诗词里的生僻字难以理解,加上很多典故逐渐消逝,我们在读的时候,每每不解其意,也就对诗词表达的内容更没有“共鸣感”了。

著名文化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曾表示:“要让古诗词活在当下措辞里,走进当代民气中。

当我们读古诗词的时候,唯有理解其意,能够对它们产生共鸣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背后的情绪表达。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高朋,王立群在新书《王立群妙品古诗词》力用当代“网络语”解读了100首经典古诗词,行文风趣诙谐,比如说李白的《杨叛儿》是“越是民间的,越有生命力”;杜牧的《早雁》是“谁能叫得动一个装聋的人”。

这种高亲和度的盛行措辞,拉近了读者与古诗词直接的间隔。
每解读一首诗,王立群还会起一个非常文艺范的名字,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是“我也曾年轻过”,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浪子的华美转身”。

在王立群的笔下,古诗词不再是呆板乏味的,通过他的解读,我们能觉得到古人的生活、情绪、故事离我们都很近,我们能体会到古人的那种心境和意境。

而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能充分体会到当代人缺失落的那种朴拙的、纯洁的情绪。

1、我们还能体会到真爱吗?古诗词中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爱情,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感情。
对付墨客而言,情在他们笔下就化成了千古名句。
他们在诗里诉说缠绵情思、幽幽相思,又或者感怀故人。

诗歌里的“情诗”句句深情,读来令人怦然心动。
用它们表白可比一句“我想你”或者“我爱你”更能俘虏情人的心。

爱情是什么呢?

是《诗经•采葛》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绵绵相思;

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里那些年错过的人;

是李商隐《无题》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当我们因爱走进了婚姻,又要如何让爱情保鲜呢?

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一篇文里,王立群从爱情与婚姻的关系角度解读了五代期间冯延已的《长命女》。
在这首诗里,女主用聪慧经营婚姻,让爱情保鲜: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犹如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初看不过是最直白、最朴素的祝愿,但实在藏着幸福婚姻的秘密: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夫妻二人相伴,两相为伴,绿酒一杯,这是“仪式感”,让婚姻保鲜;这么隆重的“祈愿”,不过是只愿夫妻二人身体康健,这是世俗的烟火气,这天常生活的样子容貌。

我们赌咒“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不知韶光最是无情的,在日复一日乏味的婚姻生活里,像“长命女”一样幸福时候过滤争吵,在一日三餐中呢喃情话,两个人,三生有幸,四季相守,这便是幸福的样子容貌。

2、我们有在珍惜亲情吗?古诗词中的乡愁与亲情:月是故乡明

乡愁,一贯以来都是诗词的一个主题。

古人由于交通不便,游子身在异域,想要再听一次乡音,再见一次亲人,实在太难了。
有时候,与家人的一别便是生平一世。
于是,古人把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都浓缩到了一首诗里。

孟郊写离去家乡,年迈母亲的不舍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贺知章写白发苍苍再回故乡的物是人非感:“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王维远在异地,时候牵挂家乡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句“应知”写出了墨客对家乡的渴盼之情。

张九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写出了多少人阔别家乡,却渴望团圆的心情。

张籍的《秋思》更是通过一封书信,写出了对家人浓浓的顾虑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不过一封家书,墨客却写了一页又一页,想说的话写不尽,明明都要寄走了,还要再打开连续写。

正所谓“家书抵万金”,在秋风初起的日子里,独清闲洛阳城,阔别家人的张籍,把对亲人的思念默默凝集在了这首小诗里。

于我们当代人而言,思乡之情彷佛变得淡薄了。
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便捷,让我们能够时候与家人联系,不论是高铁、飞机还是手机电话,一次见面、声问候都变得大略了起来。

然而这种时候的相见和互换,让我们的亲情变得不那么“宝贵”了。
由于显得不足宝贵,以是我们没有那么珍惜。

彷佛记得自己不久前才给爸妈打过电话,然后实际上你已经快有半年没有见他们了。
由于不那么宝贵,以是可以肆无忌惮地消费父母对我们的付出。

人生涯着,总有一个根。
那个我们出生的地方,那个有父母的地方,便是我们的根,有家才有温暖,有温暖才有了顾虑。

如今的我们,车马快了,通讯方便了,面对亲情,须要的是倍加珍惜。

3、短缺情绪体验,是我们不懂珍惜

人类的情绪是共通的,古人的的爱情、亲情与我们当代人一样宝贵,我们一样有着这些感情,只是快节奏的生活,彷佛让我们少了些情思,多了些理智。

我们常常抱怨爱情不足纯粹,亲人不足体谅我们,实在是这些情绪太随意马虎得到了,让我们以为失落去了也无所谓。

以是,我们常常以为当代人情感淡薄,实在不过是我们不睬解珍惜而已。

木心师长西席在《从前慢》里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生平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古诗词和从前的日子里一样,都有着我们当代人短缺的那种朴拙的情绪体验。

实在,暴躁的是我们的心,而不是当代的日子和生活。
想要犹如古人一样,有那种百转千回、缠绵悱恻的情绪体验,就要学会珍惜生活、学会看清自己的内心,器重每一次心动的时候,珍惜每一次与家人的相聚。

在暴躁的日子里,大概我们可以试着静下心来,负责品读一本古诗词,早年人的深情厚意中感悟爱情的美好和亲情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