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欧阳修的学生苏轼却评价这篇文章说:“其辞玩易,盖戏云耳,又不以为奇特也。”苏轼的意思是,这篇文章只是游戏之作,况且内容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不值得这么夸赞。
与苏轼持相同意见的人,还有王安石。后者认为,王元之的《竹楼记》,就明显强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过这篇《醉翁亭记》到了元明期间,却忽然得到了“平反”。
再到清朝期间,这篇《醉翁亭记》就已经被尊为古代游记中的“绝品”了。想要知道欧阳修这篇散文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说法中找寻缘故原由。
一、《醉翁亭记》“坏”在哪里?实在欧阳修这篇《醉翁亭记》问世之初,就已经在它的文体到底是“记”还是“赋”的问题上,引发了一场持续多年的辩论。
古代的“记”,本来因此记事为主,但是在欧阳修的这篇文章中,却有很大篇幅的议论,同时在多处地方又有“赋”的专属用词。
以是当时有不少的人都认为,它便是一篇“赋”。因此北宋墨客陈师道认为:欧阳修是故意仿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了一篇“游戏”的文章。
由于古代人论文,先论系统编制,再论工拙,体不正则文不论。于是《醉翁亭记》在两宋文学评论家的眼里,就失落去了得到佳评的资格。
欧阳修这篇文章问世往后,黄庭坚比较喜好,于是立时就“跟风”,然后写了一首“隐括词”《瑞鹤仙·环滁皆山也》。把《醉翁亭记》的全文进行精简,弄进了这首词里。
后来,黄庭坚在《书王元之竹楼记后》里面曾经提到:王安石说《竹楼记》写得比《醉翁亭记》好。有人认为,王安石没有说过这种话,黄庭坚却认为他说过。
由于王安石是一个比较死板的人,他评论文章“常先系统编制而后笔墨工拙”。他一看,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到底是“记”还是“赋”都搞不清楚,那肯定是写得拙劣了。
除了“记”、“赋”不分的问题以外,《醉翁亭记》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便是,全文连续利用了二十个“也”字,有的人以为这一点比较刻意、造作。
不过,也有人反对了这种说法。比如宋末的叶寘在《爱日斋丛钞》提到,有一个姓洪的铁杆欧阳修粉丝表示:《醉翁亭记》有二十一个“也”,苏轼写的《酒经》里面也有十六个“也”。
为什么大家都记得《醉翁亭记》,却鲜少有人记得苏轼的《酒经》呢?苏轼《酒经》比欧阳修少了“五”个“也”,“造作”程度该当是略低于后者。
然而,欧阳修在文章中用到“也”字时,对押韵、节奏把握得更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间产生了冲动大方感情,“妙殊非世间笔墨所能形容”。
但是由于苏轼在两宋文坛的巨大影响力,《醉翁亭记》一贯都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不过这种情形到了元、明期间,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二、《醉翁亭记》好在何处?在正式进入元代以前,文坛对《醉翁亭记》的评价已经开始发生眇小的转变了。宋末的陈鹄在《西塘集耆旧续闻》中认为,《醉翁亭记》在文章的系统编制上,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
金朝的文评家王若虚也认为:古人对这篇文章多“讥病”,紧张是由于它的风格风趣。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篇佳作,那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呢?
第一,它是欧阳修发自肺腑之作,是流丽自然之典范。《竹楼记》固然是一篇非常得体的记叙文,但是《醉翁亭记》,却冲破了固有的文体界线,在文章系统编制上有“创新”。
文章的创作,历来重视感情表达。所谓“情为文之经”,因情而造文是中国美学的哀求。在抒怀方面,《醉翁亭记》还是要略强于《竹楼记》的。
第二,这篇文章乃是欧阳修“自我为法”的作品,他首创了一种新的文章系统编制。北宋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面提到:“退之作记,记其事尔;今之记乃论也。”
韩愈以前在写记的时候,只是写记事的文章,到了陈师道所在的那个时期,大家写“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揭橥议论了。
那么,这种转变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少游谓《醉翁亭记》,亦用赋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醉翁亭记》开始,记事文章的里面,不但有了议论,还有“赋”的表达手腕。
这便是“自我违法”,一种天才的创新。这是《醉翁亭记》的优点,而不是缺陷。以是《醉翁亭记》的创新性,是其他文章无法比拟的。
第三,这篇文章并不是游戏之作,而是欧阳就匠心独运的作品。由于这篇文章写得看起来比较随意,比较彰显个性,以是提倡“灵性”学说的明代的文人,非常推崇它。
第四,这篇“乱中有序”,思想立意很高。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刚被贬了官,可是他反而把自己流放,当成是一种自由清闲的隐居生活。
同时,在这篇文章里面,还表示出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句,尤其耐人寻味。
换句话说,元明清三代的文人皆认为:《醉翁亭记》文章兼具抒怀性、独创性和思想性。对付“记”、“赋”之争,近代的学者吴小如认为:它既不是“记”也不是“赋”,而是一首散文诗。
结语宋代文人看上去比较严明,他们虽然偶尔也会写一些风趣的文章,如苏轼就写过很多风趣的诗词,但是在他们的心底,始终认为坚守“文以载道”的准则。
以是对付那些“不严明”的文章,他们都不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到了元明期间,这种情形发生了变革,“文以载道”的思想动摇了。特殊是在明代往后,大家更喜好张扬“灵性”的作品。
文学创作属于艺术范畴,因此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还是要看它写得到底有没有真情实感。其次要看它是否有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既指叙事艺术的独创,又指思想上的独到。
《醉翁亭记》在抒怀方面,是相称成功的。但是文章里面“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不是欧阳修独占的。因此苏轼缺点地认为,这篇文章“又不以为奇特也”。
而且宋代的文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便是在创作诗词文章的时候,每每理性大过感性,因此宋诗读来,远不如唐诗那么动听,便是由于宋代文人爱在诗中“讲道理”。
《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独创性”,正好就表示在它被宋人“讥病”的系统编制不清晰上。由于这篇“游记”,让人从中读出了“诗”与“赋”的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