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舞鹤市政府驰援大连捐赠物资

这句诗出自王昌龄《送柴侍御》,是墨客送别朋侪柴侍御所作的诗,其朋侪柴侍御即将从龙标动身前往武冈。
全诗如下: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那些因为口罩捐赠而火了的诗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首句“流水”一作“沅水”)

前两句以轻快的语调写送别之事,流水连波,你要去的武冈与我所在的龙标彷佛也没有想象中遥不可及了,这才让我不觉离去的悲哀。

王勃有一句写送别的诗: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明明才一水之隔,我却觉得你已超过了千山万水去往他乡,从此天各一方。
这彷佛才是惜别的一样平常打开办法,王昌龄却不然,他不谓路远,也不觉离伤,显然为了宽慰朋侪才出此言,轻快的语调背后包藏了对朋友的关怀。

后两句以深情的语调抒发厚谊,即便山川流水将我们隔绝两地,但我们依然头顶同一方云雨,共赏同一轮明月,只要心的间隔足够近,又何来我在这乡、你在那乡之说?这两句言辞恳切,情意拳拳,与其说表示了用意象化远为近的巧思,不如说是诗人情之所至,一片羞辱的自然结果。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用在物资包装箱上也十分贴切,日本本就与我国一衣带水,更主要的是,它承载了灾害面前共克时艰的支持鼓舞与诚挚祝福,表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山川他乡,风月同天

HSK事务局增援湖北高校物资

这句诗出自《绣僧衣衣缘》,作者是唐代日本墨客长屋,长屋出生于日本皇族,位高权重。
原诗如下:

绣僧衣衣缘(长屋)

明皇时,长屋尝造千僧衣,绣偈诗于衣缘,来施中华。
真公因泛海至彼国传法焉。

山川他乡,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记载鉴真东渡业绩的文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了这首诗的由来。
长屋崇敬佛法,命人做僧衣千件,施予大德众僧。
这些僧衣上绣上了“山川他乡,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四句偈语。
鉴真由此认为,日本是兴隆佛法的有缘之国,遂东渡日本传法。

“山川他乡,风月同天”二句用在物资包装箱上同样十分贴切,只管地理位置不同、超过国界,但是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存,因而与你同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捐赠湖北的物资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原诗描写秦军士兵之间同仇敌忾、相互帮扶鼓舞的无畏精神和联络友爱,全诗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发兵,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发兵,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发兵,修我甲兵。
与子同业!

诗歌借用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同袍、同泽、同裳,修戈矛、修矛戟、修甲兵,同仇、偕作、同业,展现了大胆无惧、荣辱与共、同生共去世的战队士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用在物资包装箱上,少了原诗年夜方冲动大方的战歌情调,多了雪中送炭的温暖情怀。

古老的诗词歌赋,承载着千年不变的人类共同的精神情怀,延续至今依然能带给我们强烈的冲动与共鸣。
此外,共同灾害面前,终极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全身而退,愿疫情早日闭幕,愿天佑中华!
武汉加油!

文/花间读书何拾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