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白描的手腕描述了一个江心独钓的渔翁形象,寂冷的画面,孤傲的背影,千年来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这首《江雪》,柳宗元还有一首“渔翁诗”,美得令民气醉。
这首诗就名为《渔翁》,全文如下: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涯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同样入选《唐诗三百首》,如果说《江雪》给人的觉得是孤独,那么这首《渔翁》则是洒脱的,令民气醉。
“渔翁”其实在唐诗宋词中,并不少见。
例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须归”、李煜的“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黄庭坚的“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但是都没有柳宗元这首来得经典,震荡民气,尤其是“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千年来广受好评。
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和《江雪》一样,都是被贬永州后。
他被贬的那年33岁,正是大有作为的而立之年,贰心中的苦闷忧郁可想而知。
为了排解心中的愁恨,他只能寄情山水,因此留下了很多关于山水的赞歌。
在这首诗中,墨客将渔翁这一形象置于山水天地中,以淡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令民气醉的山水风景图,读来令人神往。
诗歌按韶光顺序,从渔翁的日常生活写起。
他在傍晚的时候将船停靠在西山歇宿,等到天亮的时候,他以楚竹为柴烧火,又取了湘江的水,开始做饭。
原来睡觉用饭是两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不过在柳宗元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意,乃至有几分超凡脱俗之感。
“西岩”便是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提到的“西山”,那里青山萦回,白水环抱,曾令墨客乐而忘返,而渔翁歇在此处,该是多么惬意。
“清湘”、“楚竹”,实在说白了便是水和柴,但是经墨客这么一润色,却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彷佛连渔翁的形象也变得高大上,这便是墨客的高明之处。
接着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是最为人所称道之处。
在朝阳东升之时,薄雾也随之消散了,江面四周悄悄静的。
忽然碧绿的山水中传来一阵声响,原来是渔翁摇着船橹,缓缓而来。
这两句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写到了极致,而在这样寂静的山水间,渔翁的摇橹声就显得特殊悦耳。
“绿”字用得最为真切,就像王安石的“东风又绿江南岸”,原来是形容词,却成了动词,使得画面增长了几分灵动之感。
接着墨客笔锋一转,又写到了日出后的景象。
那时渔翁驾着小舟已至中流,他回顾望去,只见远处的山顶片片白云浮动着,好似在追逐着。
诗歌到此结束,但是那种缥缈出尘的意境却一贯萦绕在读者的心间。
全诗就像一幅洒脱的画卷,美得令民气醉,尤其是“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广为流传。
但也正是这两句引起了千年的争议。
苏轼在读到这首诗时,盛赞这两句,但是他却认为诗歌到此就可以结束了,末了的“回看”两句可有可无。
后来的严羽、胡应麟、沈德潜等人都赞许东坡的不雅观点,乃至有人说后两句是多此一举。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个不雅观点,认为柳宗元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正是在结尾两句,删去反而失落了意境。
我比较认同苏轼的不雅观点,有一种“言已尽意未绝”之感。
不知你更赞许哪一种不雅观点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