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是《清平乐·蒋桂战役》: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整顿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这首词写于一九二九年秋,最早揭橥在《公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

毛泽东三首清平乐另具匠心远迈前人

大局在胸,高瞻远瞩。
一九二八年十月,毛泽东写成《中国的赤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详细道路问题(这是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的一部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他在文中敏锐地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联络。
北京天津打下往后,这个联络立即终结,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势,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役中。

果不其然,恰如毛泽东所料定,一九二九年四月,蒋(蒋介石)、桂(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两派爆发了战役。

一九二九年春,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部,盘踞长汀,五月、六月三次盘踞长汀东南的龙岩,玄月盘踞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
这首词作于红军攻占上杭之后,当时闽西革命根据地正在开展地皮革命,“分田分地真忙”。

词里的“一枕黄粱再现”,用的是“黄粱美梦”的典故,典故出自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
故事讲的是卢生在邯郸旅舍里,因羽士吕翁的瓷枕而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但实则梦中醒来,“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黄粱还没有蒸熟,所打仗到的东西跟原来还是一样的。
这故事本是“神仙点化”类的劝世说教,很有心灵鸡汤的味道,但毛泽东化用此典故,是直指军阀的个人野心,是绝不留情地讽刺,是站在公民态度的战斗宣言。
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风云突变”的蒋桂军阀战役,“洒向人间都是怨”,绝不是人们所愿望的甘霖,而是水深火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词里的“金瓯一片”也是用典,《南史·朱异传》记载,梁武帝曾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毛泽东化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付国家统一的深奥深厚思考与武断的公民态度。
“分田分地真忙”,写出了根据地军民同心同德,人们欢天喜地,与军阀混战地区的苦难形成了光鲜比拟,这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付革命的力量来自公民拥护的复苏认识。

第二首是《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隐士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写于一九三四年,最早揭橥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会昌”是指会昌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部,武夷山余脉西麓,南岭余脉北端,东南邻福建武平和长汀,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
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

毛泽东在六十年代曾回顾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毛泽东为这首词作了自注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忧郁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依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会昌城外的风景是很好的,但毛泽东的心里想到的绝不仅仅是会昌“独好”的风景,更该当有繁芜的形势、革命的道路、武断的信念和胜利的前景!

“踏遍青隐士未老”一语颇耐人咀嚼。

比拟一下,宋朝晏几道《清平乐·可怜娇小》曰:

可怜娇小。
掌上承恩早。
把镜不知人易老。
欲占朱颜长好。

画堂秋月佳期。
藏钩赌酒归迟。
红烛泪前低语,绿笺花里新词。

元朝元好问《清平乐·东风倾倒》曰:

东风倾倒。
京洛春回早。
走马章台人未老。
金翠鵷雏更好。

安排美景良辰。
放教花柳搀新。
谁似君家池馆,又添丹桂灵椿。

这两首词里,晏几道慨叹“人易老”,月下花前情绵长。
元好问虽说“人未老”,但却是在“走马章台”,彷佛语涉文人浮滑。
走马章台典出《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列传·张敞》。
章台街为汉代长安街名,多妓馆。
后因以“走马章台”指涉足娼妓间,追欢买笑。

平心而论,晏几道、元好问的《清平乐》自然清新,本色当行,不能说写得不好,但在如何对待岁月匆匆、年华易逝上,晏、元瞩目个人情情爱爱、恩恩怨怨,相较于毛泽东放眼天下的革命豪情、冲景象概以及舍我其谁的义务担当,则逊色远不止一筹。

第三首是《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据信是写于一九三五年,毛泽东率陕甘支队翻越长征路上的末了一座高山六盘山时所作。
《毛泽东年谱》“1935年10月7日”载:“率陕甘支队顺利地超越六盘山主峰,连续向环县与庆阳之间提高。
随后,作《清平乐·六盘山》词。
”关于本词的揭橥,却有着不同的不雅观点,但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最早正式揭橥于1941年12月5日出版的,由楼适夷、蒋锡金、张逸侯(满涛)合编的《奔流新集之二·横眉》,题为《毛泽东师长西席词(长征时作)》(《奔流新集之二·横眉》是地下党主理、在上海出版的文学刊物)。

词作题目“六盘山”,古称陇山、鸡头山,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主峰海拔3500米,均匀海拔超过2500米,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末了一座大山,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
红二十五军、中心红军先后翻越六盘山,表明红军已摆脱仇敌的围追堵截,也意味着长征的胜利。
因此六盘山也被称为“胜利之山”。

1935年10月初,中心红军连续打破会宁、静宁之间封锁线,到达六盘山西麓。
10月7日上午,红军进至青石嘴,歼敌两个连。
当天下午,红军翻过六盘山,夜宿东山侧。
明天将来诰日拂晓红军出发,再次打破仇敌平凉、固原之间的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路上末了一座大山,于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与陕北根据地红十五团胜利会师。

“不到长城非豪杰”是名句,表示了毛泽东保持不懈的革命品质和一以贯之的战斗精神!
但词句里的“长城”所指,可能与山海关、八达岭等无关。
此句里的“长城”,近指六盘山上彭阳境内战国秦长城,毛泽东1935年10月8日傍晚到达长城塬乔家渠一带村落落,夜宿乔生魁家。
乔生魁家窑洞附近有战国期间的秦长城,革命前景光明,长征胜利在望,毛泽东词里的“长城”,最有可能是受此触发而写。
但诗词解析不可过分拘泥,因此,此句里的“长城”,远指横亘陕西北部的万里长城中段,借指陕北革命根据地,意义指向革命终极胜利,也是可以接管的。

毛泽东的三首《清平乐》,音声铿锵,豪迈雄浑,开拓新局势;摒弃个人情绪小天下,以执着的革命精神和深奥深厚的忧患意识抒写革命家大情怀,以深厚的爱国激情亲切和羞辱的为民情怀首立异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与火热的革命现实完美结合的艺术之花!

(图文来源于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