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受先帝刘备托孤,辅佐后主刘禅,经由数年休养生息,蜀汉国力大增,诸葛亮于是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上《出师表》,首先指出蜀汉所面临的严厉形势,以两汉兴衰历史教训,恳切委婉劝勉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追述了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和托孤重任,充分表达了一代贤相决心匡扶汉室、“鞠躬尽瘁,去世而后已”的忠贞思想。
千百年来,历代仁人志士给予诸葛亮《出师表》以极高评价,成为传世不朽名篇和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跪拜诸葛亮大典上诵读《出师表》
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初,一代名将岳飞统兵抗金途经南阳,遇雨夜宿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是夜,窗外秋雨淅淅,室内灯光昏晦,想起徽、钦二帝被掳北国,大宋半壁江山被金人铁蹄践踏,朝廷偏安江南,诸人不图以抗战求规复, 一味曲意乞和, 卑躬称臣,坚持半壁河山,对收复中原大业诸多掣肘,一向主见通过抗金战役收复旧疆的岳飞对此怎不扼腕!
眼见得“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土再上版图”的宏愿渺茫,岳飞不由得内心五味杂陈。夜深难寐,岳飞秉烛遍不雅观祠内历代先贤题词,细读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前后出师二表,不禁潸然泣下,心绪难平,竟一夜无眠,坐以待旦。越日一早,有祠内道人献茶,并请题字。岳飞提笔书写了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以抒发心中烦闷。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岳飞手书武穆《出师表》蜡像
岳飞和诸葛亮虽因历史和时期的不同,但两位因时势造诣的英雄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诸葛亮当年“出师未捷身先去世”,岳飞是“直捣黄龙志难酬”。岳飞在书写《前后出师表》开始之时,字体稍大,多用行楷,厚重端庄,粗犷大气。随其篇幅推移,渐而行草交错,刚劲和骨力成为主旋律。而至后半部分,笔墨挥毫气贯首尾,狂草疾风,如快马入阵,纵横驰骋,忠勇之气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尽显一代名将的气概雄姿和悲壮情怀!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岳书武侯《出师表》碑拓(局部)
岳飞在书后跋文中,也详细记述了手书《二表》的经由:“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不雅观壁间昔贤所赞师长西席文辞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羽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泪手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烦闷耳。岳飞并识。”
岳书武侯《出师表》跋文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甫一问世,即得众人极大景仰,皆争睹为快,为武侯之文、武穆之书的激越碰撞而感慨万千。《宋史》称:岳忠武王有诸葛孔明之风,所书二表,鲁公有其刚劲,而无其超妙;元章有其豪宕,而无其神骏,此亦笔阵中岳家军也。一代豪杰如秋叶般随风飘落,然有此手书《二表》遗风余烈,千百年后依然尚存。清人郑坦之云:“ 其蓄势如勒怒马, 如挽强弩; 其振笔如轻骑之驰, 如剑之森; 其抑扬使转如布阵之有正奇, 又如勇士攻坚, 金戈铁马贯敌垒而腾掉之, 而当者辄靡。吾闻武穆之用兵曰‘阵而后战, 兵法之常, 利用之妙, 存乎齐心专心’,今其书法亦然。”
如此宝贵的岳飞手书《出师表》墨宝,在后来的漫长历史岁月中,经历了诸多的颠簸和坎坷——
《岳书出师表》自绍兴八年之后,其墨迹流传有序,见者不乏其人。至元代中期,乃在河南南阳武侯祠内箧笥秘藏200年不为人所知。元至元六年庚辰(1340年),著名画家黄公望往游嵩华两岳,过南阳谒武侯祠,住数月乃去。其间黄与祠中羽士慧原形善,得了其表,反复披览,爰笔题后:“鄂王既遭惨毒,遗墨流传者少,复推此二卷最。”
明初,太祖朱元璋得此《岳书出师表》墨本,保重尤甚,藏于御内。洪武三年,太祖亲笔撰写赞其书曰:“纯洁不曲,书如其人。”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岳朱元璋书《书如其人》碑刻
建文三年(1401年)十月,翰林侍讲、大学士方孝孺于卷尾书笔阵图,并跋曰:“此二卷者武侯之文,武穆之书,洵可谓古今双绝……以公天下,使百世臣子,诵其文,学其书。”
明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朝廷户部尚书夏原吉题跋:“武穆书法之妙,可以超越宋贤、媲美晋唐。”之后,墨本归山西恭王四孙朱奇源收藏,并于卷上钤有“晋府世孙图书”诸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占领太原,此墨本散于民间。至清康熙年间,被吏部尚书、鉴藏家宋荦(河南商丘人氏)寻得,相传三代,至乾嘉年间,为山西绛州知州杨映权所得。嘉庆十七年(1812年),杨丁忧回到家乡徐州铜山东南宝光寺附近湖山(解放后划归安徽宿县),次年即请石工将所藏岳书《出师表》等宋元珍稀墨本摹勒上石,历时十二年,勒成之石共八十二方,嵌于自家花园东西长廊之中,长达数十丈,名为“帖园”(别号“明季园”),后《出师表》碑刻遭兵燹被毁。道光七年(1827年),杨映权又复刻此碑。1909年,日本人曾以三万银元重金企图购买这批刻石,被杨氏后裔严推却绝。抗战时徐州沦陷,日本侵略者觊觎此碑刻,以便于不雅观摩和捶拓刻石为由,专门从徐州修一条公路通至湖山,以谋篡取。杨氏后裔则将刻石拆下埋藏,才免遭劫夺。解放后,杨氏后裔将刻石全部捐与政府。1953年,刻石嵌于徐州云龙山放鹤亭碑廊。1979年,徐州市政府拨款于徐州博物馆东院建碑园,专门陈放这批刻石。次年五月,碑园落成并对外开放。
徐州博物馆东院碑园
徐州博物馆藏岳书武侯《出师表》碑拓
自铜山杨氏得岳书《出师表》墨本后,直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此墨本一贯珍藏于杨氏“墨锦堂”内。杨氏本不喜标榜, 连拓本亦多不示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杨氏因家道中落,《岳书出师表》墨迹被质于贩子,后被转鬻安徽亳州。时有翰林院侍讲学士袁保恒(袁世凯堂叔)在西安受命赴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候委,有昔日奴隶知悉《岳书出师表》墨本,斥重金购得献于袁保恒。得此墨本,袁呈于左宗棠和大儒方玉润(时任陇西州同)等人共同鉴赏,众人不雅观之欣喜不已,并亲笔题跋为证。同治九年(1870年),袁保恒请陕西富平石刻名匠将此墨本镌刻成碑共39块(含朱元璋亲题“纯洁不曲”、“书如其人”二刻),光绪元年(1875年) 正月又补书跋文刻石,并运回袁氏家族居住地——河南陈州府(今河南周口)珍藏。新中国成立后,袁氏《岳书出师表》碑刻被收入淮阳太昊陵库房。1994年,太昊陵内重修岳忠武祠(岳飞不雅观),此碑刻被镶嵌于西墙壁内。
太昊陵岳忠武祠(岳飞不雅观)《岳书出师表》碑刻
清同治六年(1867年),宁夏人任恺由河南典史升任河南南阳知府,在任期间政声卓著。任恺善书法,尝临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书谱》,并为之镌石,学者托购而珍藏之。在任南阳知府署理宛南事务期间,任恺极为景仰岳书《出师表》,知其原出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遍寻未得,遂派人四处探寻无果,幸觅得徐州《二表》拓本。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任恺命宛城名匠李发祥将《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正、反双面阴线摹刻于石,并亲自题跋云:“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谒武侯,寻碑不可得;时勤延访,知碑在江南之彭城,于今甫得之,谨命匠人摩勒于石,借以点缀草庐云尔”。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岳书武侯《出师表》碑廊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岳书武侯《出师表》任恺跋文
清光绪四年(1878 年),陕西岐山县令胡鸿宾重修五丈原诸葛武侯庙,取袁刻拓本重刻上石,嵌于献殿内壁。《续修陕西省通志》亦有笔墨记载:“岳鄂王此书,袁文诚(袁保恒)于西安摩勒后,一时风行海内。士大夫仰王若天人,故爱王之字如异宝,皆欲家置一册为快,而不可多得。胡鸿宾刻于岐山,段仲嘉刻于长安,而大荔李寅堂且特采贞石,以千金聘良工,觅原钩本镌于同州,……既而袁氏之石辇归项城,而陕西犹存三石。”
五丈原诸葛亮庙内岳书武侯《出师表》碑刻
同治庚午年(1870年),奉祀生岳永昌从袁保恒处借得墨宝刻勒一份置庙中供奉,欲重刻勒石却无财力。光绪四年(1878年),汤阴知县杨钦琦欲再勒石,因遇灾无财力而为之,后得吴江名流熊明经赠金二千两赈灾,灾后又赠白金二百两,助杨刻碑。杨遂召工匠刻石,历时两年,于光绪六年(1880年)碑成,后置汤阴岳飞庙。
淮阳太昊陵岳飞不雅观内内岳书武侯《出师表》碑刻
关于《岳书出师表》墨本终极的归宿,目前仍纷纭扰扰。传闻清光绪四年(1878年) ,袁保恒卒去,其奴隶袁家携出墨本, 被商丘一署官收得。时铜山杨氏后人杨鸿礼为河南、南阳、归德( 商丘) 三镇总兵, 署官设宴以迎, 特将二表悬于厅中, 一示尊上, 一示盛况。谈笑间杨鸿礼举目视表, 不胜惊异, 大喜曰: “ 此吾杨家故物也。” 众官愕然, 问曰: “ 何以见得?”曰: “ 上有令公伯父( 杨映权) 字讳二印。” 众官逼视,果真。于是属下将二表送公。然此事后被诡人告以御内。不久杨映权被召赴京, 不得已将此表进奉御内。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八国联军劫掠京城,此表墨本遂石沉年夜海。
但在民国初,河南项城人田作霖出任南阳镇守使,对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所存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碑刻亦十分推崇,欲在故里项城田老家村落建岳飞庙。于是他亲赴项城袁府,费尽心机借得墨本,选南阳当地优质蒲山青石,择良匠镌刻24块碑刻。田在该碑刻后跋中写道:“此帧为袁文诚公督饷关中所得。幕僚武进管晏双钩副本,命工刊石廿四方,树之吾郡袁端敏公祠壁。霖幼年赴试郡中,尝搨印成册,欲不雅观墨迹,恨未得也。清宣统间,因公道出汤阴谒岳王庙,庙中亦有石刻,其神气较袁祠微有不逮;民国元年镇守南阳,见诸葛武侯祠石刻亦然;盖皆由袁祠搨印重刊者。八年因于文诚公家借得墨本,与搨本印证即仿其意,亦钩勒上石,嵌之宗祠壁间,俾资不雅观览。至王之书法,海内名公自能辨之,无待霖之赘述也。”可见,此时《岳书出师表》墨本依然为袁氏所藏。1919年,田作霖派牛车将整套石刻运至项城老家,后因宅基未确定,建岳飞庙未果,遂嵌于田氏宗祠壁间,现存于项城市博物馆。
项城博物馆(袁世凯故居)岳书武侯《出师表》碑刻
近年来,坊间屡传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墨本惊现于世,纷繁,真伪未知,尚有待进一步确认。
一代智圣名相诸葛亮,一代忠实良将岳飞,二人之英名与勋业先后相照映,众人敬其人亦爱其文。目前,海内各地有关诸葛亮和岳飞的纪念地多存有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碑刻。目前所知全国各地至今逾百年以上的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碑刻共有十多处:
成都武侯祠岳书武侯《出师表》碑刻
——江苏1处:徐州博物馆(1827年刻石);
——河南4处:太昊陵岳飞不雅观(1875年刻石),南阳卧龙岗武侯祠(1876年刻石),汤阴岳飞庙(1880年刻石),项城博物馆(1919年刻石);
——陕西3处。西安碑林区(段仲嘉文字堂刻石),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1878 年刻石),三原城隍庙正谊书院(1886年刻石);
——川渝3处。成都武侯祠,青城山天师洞三皇殿,云阳张飞庙(1903年刻石);
——山东1处。济南大明湖遐园(1920年刻石)。
河南汤阴岳飞庙《出师表》碑刻
河南汤阴岳飞庙岳飞塑像
以上十多处逾百年碑刻中,惟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所存备受推崇,实乃南阳卧龙岗原系武侯躬耕地、武穆手书二表地之故也。而其二表碑刻更被誉为“三绝碑”:“一绝”乃文——诸葛亮《出师表》为千载名篇,充斥忠贞正气;“二绝”乃书——岳飞书法苍劲峭拔,龙飞蛇腾,忠武之气流于笔端,“纯洁不曲,书如其人”;“三绝”乃工——雕刻宛如手书,铁划银钩,尽显忠武神韵。三“绝”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故此岳书武侯《出师表》碑刻成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祠内“镇馆之宝”,其曾有少量碑拓流传于世,亦备受瞩目推崇。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人想夺此碑刻,被我爱国人士和南阳武侯祠道人及时掩蔽而幸得保存。1959年,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在卧龙岗武侯祠内成立,特建碑廊一处对此碑刻进行保存,并向游客开放。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国宝,南阳市博物馆于2007年将《出师表》碑廊每一块石刻都用玻璃嵌罩起来,加以更合理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刻制的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碑刻近多摹于此版。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岳书武侯《出师表》碑廊
南阳卧龙岗“千古人龙”石坊
字以镌而存,文以碑而载;碑以文而贵,镌以书而珍。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永久风景,将浸润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刻进了人们心里,进而使诸葛亮、岳飞等历史名人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鲜亮的一笔。它那颇具传奇色彩的时期背景,见证了近千年来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和传奇往事。
韶光未曾勾留,历史仍在连续。当今中国,虽是太平盛世,却仍金瓯有缺,吾辈亦当服膺而奋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内留存的十几处《前后出师表》碑刻,是千余年来中国历史的缩影,折射出中华文明波折峥嵘的进程。本日,我们在庄严肃穆的诸葛躬耕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思念一代智圣,在厚重沧桑的岳飞手书武侯《前后出师表》碑廊前细不雅观笔走龙蛇,铁画银钩的黑底白字在青石上如永夜闪电,倒海翻江。默诵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两位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那无数前仆后继的英魂仿佛尚未走远,金戈铁马、热血澎湃的呼喊仿佛萦绕耳边,这声响在世间回荡了千百年后仍未消逝,依然直击民气……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诸葛草庐”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