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字正中,五代十国期间南唐人。

如果说温庭筠使"词之体以立",发展到冯延巳,词被开拓出另一种情绪的意境,有别于温词的秾艳,冯延巳的词别有一种忧伤的美感。

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词至冯延巳,更深化了无穷的韵味。
他最著名的一句,大约便是"风乍起,吹趋一池春水"(谒金门),用笔十分清丽,本日我想聊一聊他另一首小词,《鹊踏枝》。

《鹊踏枝》别名《蝶恋花》、《凤栖梧》。
双调共六十个字,高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宛转依洄末两句最为人津津乐道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边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月牙人归后。

许多词都以比兴开篇,例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或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是用一个意象来通报一种情绪,而本词的特殊之处,便是并不是靠比兴开篇,而是采纳直接阐述的办法,好象老朋友谈天,又象墨客的自言自语。

本来是将"闲情"都"抛掷"了,看上去墨客是花了大力气"戒掉"闲情的,一个"久"就能看出来是下了"狠心"将闲情抛下。

"谁道"我理解为"未成想"。
哪里想到我把闲情都抛下了,可是每到春暖花开时候,"惆怅还依旧"。
以是这开篇的一句就显现了一种不克不及自休,个中盘旋幽深情绪就被这样带了出来。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深深惜春之情。
春天百花开放,一派欣欣向荣,可是花虽美好,但是太易凋零。
而墨客正好捉住了这极易凋零的特点,抒发胸臆:我甘心日日在花前酌酒,甘心镜里的朱颜干瘪。

"病酒"是指醉酒后的不适。
这两句大致便是杜甫所说:"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为了能更多地与春光相对,才不顾因"病酒"而容颜干瘪。
词中的春光也泛指自然中、生命中统统的美好。
墨客在此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朴拙深奥深厚的情绪。

下片,着笔抛出了两个意象——河边的青青芳草,长堤上随风摇摆的百尺柔条。
古诗中的青草和杨柳都是离情愁绪的"代言人",例如白居易写"远芳侵古道,青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王昌龄写"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都借芳草与杨柳抒发情绪。

墨客不才片用了这两个意象来比兴,有感而发:"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这新愁即是上片所说的"闲情"与"惆怅",不才片又一次涌现。
而"年年有"与上片的"还依旧"也是一个循环呼应,可见这闲愁引起的惆怅是如此地绸缪弥漫,挥之不去。

末了两句,墨客将本词的意境推向顶峰。

当白天转向薄暮,当行人都已归去,远远的平林上升起了月牙,墨客独自伫立在小桥上,久久不忍拜别,任晚风盈袖,春凉侵人。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月牙人归后。
用"独立"和"风满袖"来表达墨客内心的说不尽孤独。
此两句所陪衬的意境,被后人津津乐道。

冯延巳官拜南唐宰相,身处要位,但是当时朝堂上并不太平,南唐两次战役,都以失落败告终,作为宰相的冯延巳也被贬谪到江西。
南唐的风雨飘摇,当朝者不是没有感知,有了感知要如何呢?于是冯延巳说"不辞镜里朱颜瘦",表明了其对心痛的一种承担。
冯延巳的词中,有一种意境的美,也有一种哀伤格调,该当与他的身份及所处的环境干系。

本首词更是用依回往来来往的阐述兼以借物比兴的手腕,表达了难言的惆怅意境,使读者有了感应亦能产生无限遐想。
大概这便是好词之以是能成为好词的缘故吧。

后世的欧阳修与晏殊等人,分别继续了这种意境风格,又因不同的人格魅力发展出各自的光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