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写习气除受书写载体的局限外,紧张是受传统文化本身的成分影响。
古人书写的载体紧张是竹简,受竹简形制的制约,书写只能是从上而下竖着写。

下面重点说一下为什么要从右向左写。
我们知道,古人的舆图方位和当代不同。
古人以上为南,以左为东,以右为西,这在《周易》上表示得最明显。
无论是河图洛书,还是先後天八卦,莫不如此,而且规定还很严格,四正四隅分明,不能颠倒和倾斜。
若论方位,就要看先天八卦,由于先天八卦便是空间八卦。
在先天八卦中,西为坎,坎为水,由于以我国中原地区为中央的地形,乃西高东低,河流大都发源于西而东流。

“上善若水”,这里的“善”指事物天然的本性。
“上善若水”便是说,水准是由高向低处流,世上没有比这更自然的事了。
也便是说事物的天然本性,没有比水向低处流更自然的了。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崇尚自然,儒家追求“天人合一”,道家更是极力崇尚天然恒道,主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自古便是中华主流文化,也是当今的精良传统文化。
书写也是这样,要讲究顺其自然,自然天成,如流水一样,从上至下,从西向东。
由于古人以右为西,以左为东,故书写便是要遵照从右往左的顺序,以示书写象江河之水一样,从西奔流向东,自然旷达,终流归宗。
顺便说一句,当代舆图方位倒过来了,以上为北,故当代书写顺序仍旧符合“顺其自然”的文化传统,书写仍象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天成,并没有背弃传统不雅观念。

(文章为子夏故坛原创)

前人书写为什么是从上至下从右往左有什么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