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是由于笔画比较繁芜,以是随意马虎写错,例如苏轼的“更阑风静彀纹平”的“彀”字就不太好写。

有些字不繁芜,但是随意马虎和其他字稠浊,例如李清照的“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个中的“刬”字和“划”也就一笔之差。

有些则是同音字,令人傻傻分不清,最范例的例子便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有些人常常会误写成 “进”。

记得诗词大会的第一季,有个叫大卫的外国选手,就败在了这道题上。

劝君更jin一杯酒尽照样进很多人傻傻分不清

当时的他把“进”和“尽”两个字都写出来了,而且还是用繁体字,连蒙曼老师也忍不住夸好,但是可惜的是他末了还是选择了缺点的“进”。

实在我以为可以理解,由于古代确实有“进酒”一说,意为“劝酒、饮酒”,例如李白的“将进酒,杯莫停”、辛弃疾的“重进酒,换鸣瑟”。

那么这里为什么是穷尽的“尽”呢?这得从这句诗的背景和寓意来看了。

这两句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别号《渭城曲》,是古代很出名的一首送别诗,入选小学教材,险些大家都会背。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诗题中的“元二”指的是谁已经不得而知了,只知他姓元,在家排行第二,是王维的好友。

当时他要离开京城,远赴边陲安西,王维一起送到了渭城,临别之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有多出名呢?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诗歌苏轼“唱”出来的,而王维的这首诗一经传开,就成了离筵别席的必唱曲目,著名的古琴曲《阳关三叠》便是根据王维的这首诗谱写而成的。

后世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唐人别诗,此为绝唱”……

足见其在诗坛上的地位有多高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歌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营造了凄清的离去气氛。

那日清晨,飘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沾湿了飞扬的尘土。

不一会儿雨停了,也到了离去的时候,他们在客舍外饯别,只见路旁的柳色在一场春雨后仿佛洗尽了铅华,显得更加苍翠欲滴。

“雨”在诗词中总给人一种迷蒙悲哀之感,而“柳”又一向象征着离去,以是纵然这两句看上去写得很清新,但是却还是让我们感想熏染到了墨客内心的不舍和淡淡的愁苦。

大概墨客原来也是试图摆脱这令人销魂的离去之苦,才会描述了如此迷人的景致,可是却依然深陷个中,王维对朋侪的深情由此可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这两句写的是主客双方的殷勤离去。

墨客没有描写两人是如何的依依惜别,只截取了这一句劝酒词,便离去之情推向了高潮。

“再干了这一杯吧,这一出阳关,大概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这里的“尽”字意为“喝完”,不是抿一小口,而是一干而尽,只此一字两人畅快对饮,依依惜别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进”虽然也有饮酒之意,但是却无法渲染离去的气氛,就像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欲行弗成各尽觞”,用的也是“尽”。

而且“尽”字进一步突出了“无端人”的伤感之情,仿佛倾尽了墨客所有的情绪,“进”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一个是普通的劝酒,一个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劝酒,如果我们能读懂王维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绪,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是“尽”而不是“进”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