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深夜,我在书房里又一次谛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就像一滴滴颜料洒落在洁白的宣纸上,情绪在心幕上逐步地润透开来。
那曲子,犹如杜鹃在百合丛中泣血之鸣,又像梦境中深谷之兰在秋风中颤动,深深地叩击着许许多多听众的心。
  去年在无锡的锡惠公园,我意外地知晓了阿炳墓就在公园的映山湖畔。
我执意沿着波折的山路来到映山湖畔。
墓是1983年迁葬于此的,墓墙倚山而立,以石作碑,颇有气势。
墓前是一尊阿炳塑像,头戴旧毡帽,身着粗布衫,背上一只破琵琶,左手抱着二胡,右手执弓,大概正蹒跚在幽长的青石小巷里,或许正踯躅在独拱石桥旁,仍旧在拉着他的二胡。
这位生前生活无着的流浪艺人,如今成了全体无锡乃至中国的财富。
  阿炳在创作《二泉映月》时,已经双目失落明,他当然无法再看到月映二泉的情景,那清澈的泉水和一轮皎洁的玉轮便映在了他的心境之上。
阿炳眼睛失落明前后火与冰的生活田地,使他胸中不能不跌宕起伏,白天现实天下越冷漠,夜晚阿炳心中的玉轮便越皎洁,心灵的激荡便越多。
但卑微的出生、经济的窘迫使他只能选择沉默,只能靠二胡、靠琵琶来倾诉、来宣泄、来探求知音。

  听《二泉映月》,一种焦虑与忧思由远而近,一个饱经沧桑的街头艺人正娓娓道来。
随着音乐渐进式的拉近,阿炳心底的颤音变成又涩又尖的高音,就像一把利剑直插人的心窝,让我们的灵魂打颤,想哭却又无泪。
而到了高昂的部分,音乐便似长了翅膀,带着我们超拔于现实的苦难之上,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灵魂。
乐声无论是高潮,是低缓,是不安,是阴柔,还是须臾即逝的欢愉,自始至终诉不尽的是阿炳对世事的感悟,是阿炳的心途经程。
乐声的每一次抑扬,都隐蔽着彷佛看不见摸不着的希望,这希望大概有、大概无,但阿炳让这希望持续地存在,好似阿炳心中的光明,又似朦胧月光下悠然淌着的泉水。
  如此浑然天成、扣民气弦的曲子,阿炳只需一首《二泉映月》,便走出国门,成为天下音乐的经典。
虽然我是个音乐的门外汉,但我固执地认为,这首《二泉映月》充满了素淡的人性,颤栗的深情和悲痛的力量。
流落无定时,身心疲倦时,困惑焦虑时,措辞穷尽时,让我们去听听《二泉映月》吧,那里有猿声啼白的枫岸,有月色沉淀的深潭,有波涛彭湃的嘶吼,有碧荷映雪的幽鸣,有血与泪的倾诉,有天与地的领悟,大概阿炳还会见告你很多很多……[公民日报外洋版]

22、春天去看肖邦(肖复兴)

说来真巧,去肖邦故居那天,恰好遇上是春分。
  肖邦故居位于华沙市区50公里外一个叫做沃拉的小村落。
车子驶出市区,便是一片开阔的原野,平坦的地皮大部分袒露着,还没有返青,到处是一丛丛亭亭玉立的白桦树,一片片的苹果树和樱桃树,油画一样悄悄地站立在湛蓝的天空之下。
再晚一个多星期,野外就绿了,果树都会着花,那样的话,肖邦会在缤纷的花丛中欢迎我们了。
  老远就瞥见了路牌:WOLA。
虽然是波兰文,拼音也拼出来了,便是我梦想中的沃拉。
  肖邦故居的门口很小,里面的院子大得出乎我的想象,虽还是一片萧瑟,但树木多得惊人,深邃的树林里铺满经冬未扫的厚厚树叶,疏朗的枝条筛下雾一样飘曳的阳光,右手的方向还有条弯弯的小河(肖邦9岁时在这条小河里学会拍浮),宁静得犹如旷世已久的童话,阔大得如同一个贵族的庄园。
肖邦的父亲当时只是参加反对沙皇的武装叛逆失落败后跑到这里教法语的一个法国人,破落而贫寒,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么大的庄园?我真是很疑惑,无论是波兰人还是我们,都很乐意剪裁历史而为名人锦上添花,心里便暗暗地揣测,会不会是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

临高考前必读的文化散文2122

  如今,肖邦纪念碑就立在小河前不远的地方,和故居的屋子遥遥相望。
那是一座大理石做的方尖碑,非常简洁豁达。
上面有肖邦头像的金色浮雕,浮雕下面有竖琴做成的图案,两者间雕刻着肖邦的名字和生卒年月。
  那幢在繁茂树木掩映下的白色屋子,便是肖邦的故居了。
屋子不大,倒很和肖邦当时家境吻合。
如果房前没有两尊肖邦的青铜和铁铸的雕像,和村落里其他普通的屋子没有什么两样。
它中间开门,旁边各三扇窗子,各三间小屋,分别住着他的父母和他的两个妹妹。
如今成为了展室,展柜里有肖邦小时候画的画,他的画很有天分,还有他送给父亲的生日贺卡,是他自己亲手制作的。
墙上的镜框里陈设着1821年肖邦12岁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的手稿:降A大调波罗乃兹。
五线谱上的每一个音符都写得那样清秀纤细,让我忍不住想起他的那些天籁一样平常澄清透明的夜曲和他那被做成纤长而柔弱无骨一样平常的手模。

  客厅的一侧,有一个拱形的门洞,但没有门框、门楣和房门,空空地洞开着,门洞的后面是一扇窗,通亮的阳光透过窗纱洒进来,将那里打成一片橘黄色的光晕。
走过去一看才知道,那里便是肖邦出生的地方,竟然只是一块窄窄的长条,长有五六米,宽却大概连1米都不到,由于中间放着一个大花瓶就把宽的位置占满了。
靠窗户的墙两边分别挂着肖邦的教父和教母的照片,墙表面一侧挂着的镜框里放着圣罗切教堂出具的肖邦的出生证和洗礼记录,另一侧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的牌子,上面刻着三行手写体的字母:弗雷德里克?肖邦于1810年2月21日出生在这里。
  实在想象不到肖邦出生在这里,家里还有别的房间,为什么他的母亲非要把他生在这样一个憋屈的角落里?命定一样平常让肖邦短匆匆的生平难逃命运多蹇的阴影。
  肖邦只活了39岁,命够短的。
在这39年里,只有前9年的光阴,肖邦生活在沃拉这里,那该当是他最高枕而卧的时候,往后的岁月里,疾病和情绪的折磨,以及在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一贯影子一样苦苦地跟随着他,直至末了无情地夺去他的生命。
肖邦的母亲是纯粹的波兰人,富有教养,弹得一手好钢琴,给予他小时候良好的音乐启蒙。
肖邦便是在这里和瑞夫纳老师学习钢琴,那一年,他才6岁。
8岁的时候,他登台华沙演奏钢琴,引起轰动,被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瑞夫纳说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再教他的,建议他去华沙。
他去了华沙,和华沙音乐学院的院长约瑟夫?埃尔斯纳系统地学习音乐,又是埃尔斯纳建议他去巴黎,他去了巴黎,首创了音乐新的道路。
这样两个对付他至关主要的老师,我在他的故居里为什么没有见到他们的照片、画像或其他一些印记呢?大概,是我看得不仔细。

  在肖邦故居里迎风遥想肖邦的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个那么弱小而疾病缠身的人,竟然可以让全体欧洲为之倾倒,让所有的人对波兰当时一个那么弱小一贯被人欺凌的国家与民族刮目相看,该是多么了不起。
音乐常常能够超越某些有形的东西而创造历史。
  走出故居,沿着它的侧门走去,下一个矮矮的台阶,那里草木丛丛,更俊秀而宁静。
前面不远便是那条小河,如一袭优柔的绸带,弯弯地缠绕着全体故居,淙淙地流淌着舒缓的音符。
忽然,传来一阵钢琴声,听出来了,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叙事曲,是从肖邦故居里传出来的。
明明知道是从音响唱盘里播放出来的,却还以为彷佛是肖邦溘然涌如今故居里,推开了置放钢琴的房间里的那扇窗子,为我们特意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