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的这首-所见,在描写牧童唱歌的同时,也道出了夏天的热烈旷达。古诗词中的夏天,似一阵清风袭过,读读古诗中的夏天,感想熏染古人的另一番情致。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不雅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墨客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落巷,与外界不相往来,纵然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间间的繁盛热闹繁荣和滋扰,是多么的清闲与得意啊!
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墨客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肚量胸襟,墨客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诚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表示了墨客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夏日游晖上人房
唐-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
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注:晖,是陈子昂的朋友,在诗名中用晖上人,要么是一种尊称,要么是一种官衔。这首诗便是描写了陈子昂在夏天去朋友晖的家里做客时,欣赏到的俏丽景致。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注: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彷佛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不雅观。细致的不雅观察描述,透露出作者溜达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周详,前后照料。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相互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措辞普通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厚淳厚的生活情趣。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不雅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此诗以光辉光耀生新的色彩,描述出夏日久雨初停后关中平原上俏丽繁忙的景象,前四句写墨客静不雅观所见,后四句写墨客的隐居生活。墨客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宁静幽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写景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光鲜,表现了墨客隐居山林、分开尘俗的闲情逸致。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喷鼻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野的岘山附近。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朋侪,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此诗描述了夏夜乘凉的清闲得意,抒发了墨客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写意;五、六句由嗅觉连续写纳凉的真实感想熏染;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末了写希望朋侪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措辞流畅自然,情境十全十美,诗味醇厚,意韵盎然,给人一种清闲之感。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初夏多雨,岭南尤然。久雨放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靠近于“在故意无意之间”的“兴”。墨客大概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遐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霎光阴别有会心的感想熏染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以是显得特殊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喷鼻香。
注:《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腕,描述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光辉光耀、情调清和的图画。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墨客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喷鼻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真切地描述了夏日山亭的清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村落庄风景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诗中虽写酷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安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墨客清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纳凉
宋-秦不雅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清闲喷鼻香。
注:《纳凉》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短诗。从字面上看,可以说没有反响什么社会生活内容。但是,透过诗句的表面,却隐约地表现出:墨客渴望阔别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这便是他刻意追求一个空想中的清凉天下的缘故原由。秦不雅观是一个有用世之志的墨客。他对官场的奔竞倾夺表示厌弃,力求远避,此诗表达的便是这种感情。这种把创作念图隐蔽在诗句背后的写法,读者应着意体会。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这首诗小巧、精细,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活气盎然。作者利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色和变革。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墨客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即景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景象日初长。
注:这首是描述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墨客郁郁寡欢的心情。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感情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写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觉得。全诗寄感情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传染力。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这是一首游记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墨客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想熏染。首句点明此行的韶光,“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墨客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墨客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辇儿。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飞腾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墨客惬意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把稳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喜晴
宋-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注:范成大喜好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整天下雨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天一晴才创造原来已到深夏。
初夏淮安道中
元-萨都剌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定时。
注: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墨客、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笔墨,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寒暄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代价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
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互换精美原创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国好诗词微信"大众号:qq274158273,欢迎各位关注,欢迎各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