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荷之心,人皆有之吧。没听说过有谁会面对美好的事物恨之入骨,除非他病得不轻!
翻开古诗,古人对荷的赞颂描述比比皆是,什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翠细红袖水中心,青荷莲子杂衣喷鼻香”等等等等。
我大概也是浸润了古诗里的情怀,莫名地就爱上了荷,只管从前的北方小城不见荷的踪影。追溯起来,周敦颐的《爱莲说》许是年少时对荷花倾慕不已的启蒙,亦是反反复复写在每个条记本上的人生座右铭。
第一次与荷重逢是在西湖,距本年夜约有二十几年了。那时一个人去萧山谈点业务,顺道设计了畅游西湖的旅程。那年的西湖天太热,水太肥,装了杂七杂八买卖琐事的心海荡不开一丝荡漾,西湖的影象淡薄如烟,捞不起一点点可供唏嘘的碎片了。
往后的许多年奔忙在买卖场上,彷佛忘却了有荷存在,直到听人提及小区毗邻的东火塘寨村落头有一池红荷。生在村落野的荷花无拘无束自由清闲,像率真的乡下妮子不带任何润色,一韶光吸引了大批拍照爱好者的前往。我也滥竽充数,每年的七月前后,呼朋引伴地约了同好之人来小村落赴一场与荷的约会,荷成了发酵交情的道具。
因业务须要常常去往淄博,自然是不会放过它的大大小小景致,素有“北国江南”之称的马踏湖的荷花又是一种风情。坐上小船摇荡在湖内的渠道中,翠柳摇风,港汊迷离,苇蒲萌生,对荷的惊艳总被无端打断,甜脆无渣的白莲藕、喷鼻香而不腻的金丝鸭蛋、鲜美的小鱼河虾,思绪巡回在美食与美景相互争霸的路上忘乎以是。
几年前,自驾游从哈尔滨经承德回荣成的归途去了微山湖,一家三口,顶着近四十度的高温排队购票,等摆渡车。及至泛舟湖上,不知是轻微的头晕感抑制了对万顷翠盖红蕖的震荡,还是对荷已经司空见惯,居然就那么愣愣地远眺着,有关荷的诗意动机犹如被高温蒸发了一样平常。荷,从此被当作一张明信片收存起来。
去年的夏日,某天心血来潮绕走了小城的环海路,远远地瞥见海草房、木栈道、一片荷花,不自主停了车子下去,像偶遇多年未见的老友,彼此瞩目许久,什么也没说,招招手又作别了。
听闻十亩荷塘好久了,不单单由于它的荷花。在小城收藏界,荷塘主人也算得上半个王世襄了。曾有缘于一个雪花飘飞的冬天拜访过主人,听他讲起收藏路上的缘来缘往,谈到某个物件的来处,时隔多年那些动心的细节依然让他充满讲述的热爱。很多时候,收藏是一种境界,并不是钱物的一直转换升值。我没有问他为什么要建十亩荷塘,大概就像马未都的不雅观复博物馆一样,是为了承载或外扬些什么吧。
这个七月,作协一行采风十亩荷塘。我们冲着荷花而来,却又不仅仅被一荷一叶打动。青砖灰瓦、水榭亭台、竹林幽径、古木奇石,穿行其间,宛如走进唐诗宋词诗韵江南,令人留恋不已。中途见到荷塘主人经由竹林小径,弯腰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片转身送到远远的一个垃圾桶里,一阵清风拂过,他的身影很快隐遁在淡淡的荷喷鼻香里……
一贯想在半闲居的楼台上养几株荷花,奈何总以为一缸一瓮太限定对荷的想象。转念,铺一室白宣,翻开历代大师的荷花图,时时挥毫临摹,逐一写下心中婀娜卓绝的荷花朵朵。
【作者简介】王艳秋,女,曾用笔名一凡,新浪博客用名沧桑-看云。1972年出生,山东省荣成市人,现做生意。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诗歌协会会员,荣成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荣成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自1989年开始揭橥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揭橥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等三百多篇。作品多次获奖,并当选入各种文集。出版有个人散文集《云深不知处》、《艳阳之秋》、《炊烟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