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觞漫谈】
大学毕业往后,从北方到南方,从小镇到大城市,虽然深圳的物质条件比家里好出太多太多,但每次回家,总还是更喜好家里那种气儿。
前几年还在大学的时候,老家溘然打电话过来,说家里种了十几年的枣树被大风吹断了,从此往后的玄月十月,再也没有从家里寄来的枣子吃。
由于这件事,勾起了一些对屯子生活的回顾。在街边种着的枣树,向来是不分你家我家的,想吃了就去打几个,就像是鲁迅笔下的鲁镇,路人摘几个西瓜解渴是算不得偷的。
自小被这种文化熏陶,以是见不得琐屑较量的人,本日看到杜甫一篇与此干系的诗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临其诗境】
杜甫的生平是很坎坷的,少年期间的十年寒窗与裘马清狂匆匆而过,等待他的是长安十年困顿不遇,以及纷至沓来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于杜甫,是人生的迁移转变,亦是作为墨客的升华,不过当时的杜甫自然想不到这些。
他只是流落着,记录着,偶尔为能够安定下来而光彩不已。
唐代宗大历二年,也便是杜甫流落到夔州的第二年。此时的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中,草堂前种着几颗枣树。西边的邻居是为寡妇,为生存所苦,常常来这边打枣吃,杜甫对此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了一位姓吴的亲戚,但是这新主人刚一住进去,就在草堂边上插上了竹篱,摆明是不想让寡妇来打枣,寡妇向杜甫埋怨,杜甫于是写下此诗,劝告亲戚。
【经典原文】
又呈吴郎
杜甫 (唐)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怖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搜聚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条分缕析】
诗的一开篇先点题,见告亲戚我这次来信是要跟你说西邻寡妇打枣的事情。杜甫先先容情形,之前我在的时候啊,堂前的几颗枣树是随便西邻来打的,为什么呢,由于我理解她的情形,那也是一个可怜人,没有儿女没有吃食,在这浊世中无依无靠,能帮还是帮一下好了。
后面两句阐明缘故原由,不是由于困穷,谁会甘心做这种卑微求生的事情呢?正由于她心中对我们,对天下有恐怖,我们才更该当好心对待她呀。
说到这里,吴郎肯定已经猜到这封信的用意了,而杜甫也恰到好处的点到了吴郎。
话头还是从寡妇提起,寡妇见到屋子换了新主人,自然会有所戒备,不会那么快适应。这个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引起你的烦懑也是天经地义。不过你为此而插竹篱挡起枣树,却也太像个真事儿了吧,还是不要这样的好。
末了两句是整首诗升华的地方,陕西有首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也在这两句中表示的淋漓尽致。
那位寡妇已经向我倾诉过,已经被官府征租逼税到一贫如洗难以为继。我因此想到这兵荒马乱的时期,还有不知道多少农人遭受着与她相同的苦难。一念及此,不觉涕泪盈巾。诗歌的主题一下子从打枣与否扩大了,扩大到广阔的社会与宇宙中,杜甫肚量胸襟天下的仁者之心也就在这诗境中灼灼闪耀。
清人卢德水对这首诗有过评价:“杜诗温顺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每每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可谓得之。
这首诗有两个出彩的地方,上文所提到的“仁音”“仁义之人”是其一,杜甫作为一个儒者,处处展现一颗仁心,寡妇打枣本来是一件小事,可杜甫却由此想到了天下苍生,想到了众人所面临的各类无奈与苦难。
其余一个,则是诗歌的构造,也便是杜甫对事宜的展开办法,尤其值得还在上学写议论文的同学学习。开篇点题,然后揭示缘故原由,还引入了自己的业绩加以解释;五六句委婉劝谏吴郎,照顾到双方情面;末了一句从个人延伸到社会,深化升华主题。
这放到现在切实其实便是一篇完美的议论文,老师给打60分,整年级传着看那种。由此也可以看出杜甫写诗的功底所在,杜诗可学,可学之处就在于精打细磨,终极臻至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