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里的八仙过海)
在唐诗的国度里,也有一首诗跟“八仙”干系,故意思的是,这首跟“神仙”干系的诗,作者是我们眼中最相实厚道的“诚笃人”杜甫。而诗中的“神仙”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这便是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全诗如下: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洒脱美少年,举觞白眼望上苍,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每每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诗中的饮中八仙)
一首诗写八个人,并不好分布笔墨,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都算名人,把这八个人平铺在诗中,句句押韵,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须要特殊高超的提炼能力,杜甫有自己的方法,贺知章资格最老,他放在了第一位,其他年纪相仿的则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贯说到布衣。墨客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这些特点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名人轶事,入手点各不相同,对每个人又纯用漫画素描的手腕,各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墨客认为主要的就多写两句,其他人就少写两句,但都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狂傲、放浪不羁的性情,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乐不雅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写这首诗时,杜甫还落魄在长安,贺知章已经上疏请度为羽士,归还乡里(回去之后写了《还乡偶书》),李适之也贬为宜春太守,不久也被迫自尽,当权的人是李林甫,是范例的大阴谋家,杜甫之以是一贯没有入仕,李林甫的缘故原由很大,杜甫(墨客元结同场参试)参加的科考是李林甫主持的,考试结束之后,举人考试无一人及第,李林甫上表祝贺,说民间没有剩余的贤良了。后来杜甫又进表得到恩试,也被李林甫阻断了进身之路,直到李林甫在752年去世去,杜甫才算有了出头之日,不过不久之后,也便是755年,安史之乱就暴发了。因此,杜甫对付李林甫是痛恨不满的。
好了,交待完背景,随着杜甫的诗,来讲讲八个人的小故事,
第一位酒仙贺知章。两句。贺知章醉酒的形象来源于李白的诗《对酒忆贺监序》,那一年李白初到长安,送上一篇《蜀道难》,贺知章请他饮酒,恰好身上没有带钱,于是贺知章从腰间解下一只金龟当作酒钱,李白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人们传说贺知章喝醉酒之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一样摇扭捏晃,摇摆一直,于是杜甫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比传说的还形象,如果贺老爷子喝醉酒掉在井里,他也会在水底下睡着的。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第二位酒仙是李琎。三句。汝阳指的是汝阳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唐玄宗对他非常恩宠,乃至“倍比骨肉亲”,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喝了三斗酒才去晋见天子,他嗜酒到什么程度呢?杜甫说他“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麹车便是酒车,路上碰到了酒车,李琎都会馋得流下口水,恨不得向皇上请旨,把自己分封到酒 泉。当然,在唐代,皇亲国戚和立有大功劳的贵族勋臣才有可能分封得到领地,八人中,也只有李琎可能得到分封,以是,墨客抓特色很准确,一句写出李琎分外的社会地位,可爱的是,李琎哀求分封的地方是酒泉,远在甘肃,相传那个地方“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以是叫酒泉。有身份,有地位,但都不在乎,便是爱酒,这样的人,才配称得上酒仙。
第三位酒仙是李适之。三句。他曾经在天宝元年当过左丞相,喜好夜宴来宾,由于来宾浩瀚,当然“日费万钱”。除了来宾们饮酒多之外,李适之自己也特殊能喝,饮酒的酒量就如鲸鱼能够吞吐百川之水,是真能喝,史载他“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庭无留事”,是个既能饮酒,又有才干的人。不过好景不长,上面说过,李林甫很快把他排挤出了京城,后面一句“衔杯乐圣称世贤。”语出李适之的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目前几个来?”避贤让位给李林甫,显然是反话,杜甫引用这些来表达李适之的个性特点,实在也是李适之的同情者和李林甫的不满者。
(饮中八仙图)
第四位酒仙是崔宗之。三句。这位跟上面的几位不同,它是个绅士,是个漂亮少年,他饮酒时,高举羽觞,用两只白眼仰望上苍,旁若无人,这是魏晋绅士的风骚姿态,他喝醉之后也像玉树迎风摇荡,这位酒仙是颜值高,不但能喝,颜值还高,是八仙之中的颜值担当。
第五位酒仙是苏晋。两句。苏晋是个修禅者,是个信佛者,信佛须要长期持戒,饮酒当然弗成,可是苏晋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他常常醉酒,在“斋”还是“醉”之间,他选择“醉”,为了要“酒”,宁肯不要“禅”。
第六位酒仙是李白。这是杜甫要着力描写的人,于是他用了四句。别人或者是传说,杜甫或者没有亲见,而李白是杜甫的偶像,他怎么可能不多写几句。李白的故事杜甫或者早就听过,他常常由于饮酒醉了之后,就在酒家那里睡倒了。而且李杜两人生活也有交集,他们有过共同的交游经历,醒则同饮,眠则同被,他理解李白,李白在喝醉酒之后,一斗酒下肚,诗如泉涌,更加英气纵横,杜甫是亲见的,“天子呼来不上船”可能并不一定是事实,但种遐想显然符合李白的性情,“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形象,天子下诏来招,李白不应诏,还自满地说:“我是酒中的神仙”,这样的人,不是酒仙,还有谁是?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第七位酒仙是张旭。三句。张旭书法好,这是有名的,他是王羲之系的正宗传人,是个正经八百的书法家,史称“草圣”。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革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喝了三杯酒之后——这位酒量不大,但酒对他的浸染大——他创作书法时的样子是“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把帽子摘了,不润色形容,在王公贵族跟前丝毫不在意,只管自顾自地挥笔写字,写出来的字如云烟般舒卷自若。
末了一位酒仙是焦遂。这位是个平民百姓,酒量真的大,喝五斗之后才有酒意,但却显得更加神采奕奕、神色卓异,在这样的酒喝下之后,仍能“高谈雄辩惊四筵”,高谈阔论,惊倒所有筵席上的人。对付焦遂,墨客只用了两句诗,一个酒量大、辩才十足的形象精确呈现在我们面前。
为什么并排写了八个人,我们并不以为重复和单调,由于这是八个好酒,但却不但是八个酒鬼,他们各有性情特点,八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多样而统一,有高官,有皇亲,有修禅者,有书法家,有大墨客,也有平民百姓……全诗情调是诙谐诙谐的,呆板并列的写法,分别又以长短不一的诗句有节奏、有抑扬地写每一位酒神仙物,读来让人觉得节奏明快,由于八个人个性光鲜,因此意象比拟强烈,全无呆板之感。全诗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是一首严密完全的歌行,杜甫用简洁精准的措辞把他们的特色描写的生动有趣,画面感强烈,八个人的形象光鲜生动,像一组群体雕像。
(【唐诗闲读】之70,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