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酷暑,全国多个城市仍旧热气腾腾、海天云蒸。
城市的喧华声更是不免让民气生烦热。
想象一下,在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古代,怎么优雅地度过夏天呢?
何不让我们一起踏进诗词的殿堂,寻觅墨客们是如何“清凉一夏”的!
首先是孟浩然的诗: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夏日南亭怀辛大》
开窗闲卧,微风垂垂,读着这诗词就一股凉意袭来,好不风凉。
其次是李白的诗:
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 —— 《夏日山中》 诗仙李白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打仗来寻求风凉,他裸着身子躺在青翠的树林中,林中足够清凉舒适让他都 袒胸露顶,居住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物化然的情趣。 如此炎酷暑季,李白可以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殊是对个人情绪的放肆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然后是王维的诗: 乔木万馀株, 清流贯个中。 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 荡漾涵白沙,素鲔如游空。 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 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 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 ——《纳凉》 王维同李白一样,依托自然界环境避暑纳凉。诗中以乔木、清流、大川口、长风、荡漾、白沙、素鲔、盘石、翻涛、微躬、漱流、濯足等生动的意象,描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 清流贯个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大川口开阔,长风来豁达,给人一种开阔、自由的觉得。这里的长风不仅是大自然的象征,也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自由。 水清澈,鱼自由。总之,这些各类意象让人不自觉地感到凉风习习。 再来看看白居易的诗,给我们带来了避暑小妙招: 何以消烦暑, 端坐一院中。 面前无长物, 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 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 难更与人同。 ——《消暑》 白大墨客先容的“避暑方法”同时也展现一种人生哲理: 只要你静坐院中,庭院中没有高大的建筑,享受四面清风,令人烦扰的事皆抛脑后,室内凉气自成。俗称“心静自然凉”。 同样用这一避暑方法的还有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追凉》 夏夜同中午一样热气腾腾、酷热难耐。 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 在安谧的夏夜,墨客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心静自然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 同样是杨万里的诗: 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 清风隔江来,宛转入松关。 翠蕉自摇扇,白羽得暂闲。 ——《午憩筠庵》 墨客在筠庵中有时坐下,清风徐来,翠蕉自己就可以借风当扇子送来风凉,乃至不用徒手用白羽扇扇风,好不惬意! 这几句诗同时展现出墨客超脱尘世、清闲悠然的生活态度。 借摇扇避暑热的同样还有朱翌: 宫纱蜂赶梅,宝扇鸾开翅。 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生查子·咏摺叠扇》 此诗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那轻如蝉翼的宫纱制成的精细团扇,丝线交织如精美锦缎,其上绣着的梅花图案,枝条劲挺,花瓣鲜红,生动逼真,乃至吸引了蜜蜂的光顾。 梅花,作为冬日的喷鼻香气,与冰雪紧密相连,将其装饰于消暑的扇面上,自然引发清凉的遐想。轻轻挥舞团扇,仿佛便有凉风应召而至。 “一捻生秋意”,结语简洁有力,不仅描述了摇扇迅速带来风凉的效果,也传达了摇扇者享受微风拂面的舒适与知足。 夏日解暑怎能少了美食? 来连续看看杨万里的诗: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闲居初夏昼寝起》 梅子熟透,酸甜适口,可谓诱人涎垂。 品读这句诗,颇有割肉医疮的意味。 文天祥也不落下风: 拔出金佩刀, 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 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除烟火气, 入齿便作冰雪声。 ——《西瓜吟》 这首诗描述了西瓜的光鲜特色和其在口感上的独特魅力。 文天祥描写的西瓜如同一串串赤色的珍珠和一块块透明的黄玉。西瓜不仅能解渴,而且还能清凉身心,仿佛能够肃清身体内的热气,同时在嘴里咀嚼时发出像冰雪般清脆的声音。 陆游也有句夏诗: 槐柳成阴雨洗尘, 樱桃乳酪并尝新。 ——《初夏》 槐柳郁郁葱葱,碧叶遮天,雨后更加清新脱俗。那诱人的樱桃红艳欲滴,以及刚刚制成的奶酪喷鼻香气四溢,皆为季候佳品,一同品味,真是消暑神器。 美食的魅力,果真有降温之效! 除了古人的这些避暑方法 你还有什么私藏的避暑小妙招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