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很喜好带“一”字针言,比如,“一衣带水”、“回眸一笑”、“一刻千金”、“一片冰心”等等。
这些“一”字针言都特殊美,还有好多都是自来诗词,比如,“回眸一笑”来自于大墨客白居易名篇《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切实其实是太美不要;“一刻千金”来自于大文豪苏轼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暗香月有阴”,想想就很美;而“一片冰心”则出自唐代墨客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切实其实是晶莹剔透极了!

除了这些常见的“一”字针言,还有很多“一”字针言,不那么常见,但是在诗词里特殊显眼,就像“画龙点睛”一样,俏丽了整首诗,进而俏丽了全体文学天下。

1. 一室容膝,一几凝尘

讲究艰巨奋斗,一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我们很早就读唐代墨客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短短几句,就把一位视“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座右铭的父老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
而这首宋代墨客杨万里的《赵平甫幽居八操·其二·我娱斋操》,其幽美,不亚于《陋室铭》:

一室容膝,纳万壑而有馀。

十二首带一字成语的诗词醉美了我们醉美了全体中国文学史

一几凝尘,载千古而不重。

暮四朝三,吾不复梦。

一室容膝,纳万壑而有馀

“一室容膝,纳万壑而有馀”,虽然一间小室,只容得下一个人的双膝,但只要他胸有沟壑,那这间小室就能容得下千山万壑,而绰绰有余。

“一几凝尘,载千古而不重”,这间小室,有一张茶几,茶几上已经凝聚了灰尘,但放满了古籍,小小一张茶几,能载千古历史而不以为沉重。

“暮四朝三,吾不复梦”,“吾不复梦”,出自《论语》,“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指的是做学问没有成果。
做学问,就要板凳坐十年冷,暮四朝三,是做出来学问来的。

很喜好这两句诗,“一室容膝,纳万壑而有馀”,胸有沟壑的人,纵然条件再简陋,也能做出不世伟业。
比如,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一样能指挥千军万马,解放全中国。
“一几凝尘,载千古而不重”,一个桌几,不在于它是否华美,而在于它放置的书本,而在于利用它的人。

2. 一轮明月,两袖清风

个人以为,人生最为惬意的事情是,一良辰美景,携三五好友,指示江山。
清代墨客奕绘的这首《醉蓬莱》,描写的便是这种惬意,只是流光易逝,后来的我们,只剩下追忆,但影象的美好,笔墨的美好,却是永恒:

正一轮明月,两袖清风,画栏同倚。

天上三星,照夜凉词丽。

锦瑟高张,金樽共酌,作风流高会。

对酒当歌,看花秉烛,谁知吾意。

老境侵寻,诗情豁落,忽忽流光,去如流水。

屈指而今,几美人高士。

醉把花枝,狂挥兔颖,任墨痕翻袂。

莫负良辰,明朝月出,约重来是。

正一轮明月,两袖清风,画栏同倚

“正一轮明月,两袖清风,画栏同倚”,想当时,天上正悬着一轮明月,地上的人儿,都是两袖盈满了清风,大家都一同倚靠在画栏上。

“天上三星,照夜凉词丽”,天上三两个星星,在深夜里特殊通亮,清凉的夜里,俏丽的诗词。

“锦瑟高张,金樽共酌,作风流高会”,回到室内,是挑动锦瑟,歌舞飞腾,大家共举金樽,好一场风骚聚会。

“对酒当歌,看花秉烛,谁知吾意”,然后,是对酒当歌,秉烛赏花,谁又能不懂彼此的情意呢?

这首词,后面聚会的华美,我都未曾记得半句,但只记得,“正一轮明月,两袖清风,画栏同倚”,年轻的我们,谁又没有过呢?

3. 一襟愁

人生涯着,又有谁逃得过忧闷?只是,能把愁写得这么美的,还要看宋代词人周紫芝。
他在《菩萨蛮·其二》,搞得我们都忍不住想去经历一下这么幽美的忧闷,这估计只能在宋词中看到:

风头不定云来去。
天教月到湖心住。

遥夜一襟愁。
水风浑似秋。

藕花迎露笑。
暗水飞萤照。

渔笛莫频吹。
客愁人不知。

遥夜一襟愁。
水风浑似秋

“风头不定云来去。
天教月到湖心住”,这清风不定,水波不兴,而云也交往来交往去,就像人儿一颗凌乱无章的心;老天教明月住到了湖心中心,天上一轮明月,水中一壁铜镜,美极了!

“遥夜一襟愁。
水风浑似秋”,在这飘摇的午夜里,人儿身上有着一衣襟的忧闷;而这里的风水,就像秋日的风水一样,让人产生秋愁。

“藕花迎露笑。
暗水飞萤照”,荷花带着露水而开放,但人的心情却不能绽放,暗暗的水面上,萤火虫飞来飞去,民气也飞来飞去,漂浮不定。

“渔笛莫频吹。
客愁人不知”,渔笛啊,莫要频频地演奏晚唱,你不知道我心底的忧闷吗?

一句,“遥夜一襟愁。
水风浑似秋”,午夜水遥遥,客人也是一襟愁绪遥遥。
这夏天的风水,怎么像秋日一样,让人产生了无尽的忧闷!

4. 一犁春雨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因此,诗词也带了很浓厚的农业社会印记。
诗词是美的,因而统统进入了诗词中的农业社会征象也就变美了。
比如,“筛月”,一句,“月筛花影碎”,你就说美不美?而这首元代词人许有壬的《忆秦娥》,给我们带来了俏丽的“一犁春雨”:

山花舞。
岩姿能笑禽能语。

禽能语。
百年苦处,一犁春雨。

神仙护短多官府。
老夫只解为农圃。

为农圃。
乾坤休问,几番今古。

百年苦处,一犁春雨

“山花舞。
岩姿能笑禽能语”,山花像美女一样热舞,而岩石的姿态,像是在浅笑嫣然,飞禽也能叽叽喳喳的说话。

“百年苦处,一犁春雨”,人生不过百年,而自己的志向却是在屯子,喜好看那淅淅沥沥的春雨,一位老农,正在雨下犁田,那田里的春雨,都有一犁深了。

只有热爱大自然的人,才能写得出“山花舞。
岩姿能笑禽能语。
禽能语”这样高度拟人化的风景。

只有热爱屯子的人,才能写得出那句,“百年苦处,一犁春雨”,老杜也只能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词人生平的志向,都在“一犁春雨”,这“一犁春雨”,是贰心中最美的画卷!

5. 一犁春雨,一篙春水

如果说,“一犁春雨”,代表的是最美的农业画卷;那么,“一篙春水”代表的便是渔业和村落庄旅游业的最美画卷。
喜好“一犁春雨”的人,肯定也喜好“一篙春水”,金代词人蔡松年在《眼儿媚·丙辰晚春即事》中写道:

梨雪东城又回春。
景致属闲身。

不堪禁酒,百重堆按,满马京尘。

眼青独拄西山笏,本是个中人。

一犁春雨,一篙春水,自乐天真。

一犁春雨,一篙春水,自乐天真

中国古代有很多半官半隐的人,这不奇怪,隐居是要有经济条件的,而半官便是为了赚取半隐的成本。
唐代大墨客王维便是范例的半官半隐。

“梨雪东城又回春。
景致属闲身”,听说东城的梨花又像雪一样白了,春天又回到了东城。
只可惜,这美景景致,只属于闲人散身,我也好久没去过了。

“不堪禁酒,百重堆按,满马京尘”,实在忍受不了在官府犁禁酒,也忍受不了那百斤重的文案,我那骏马,身上也落满了京城的灰尘。

“眼青独拄西山笏,本是个中人”,“眼青”,表示重视或喜好,如,青眼相待。
“拄西山笏”,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
我很喜好为官而又闲情雅兴,可以游山玩水。
由于我便是这样一个人,乐此不疲。

“一犁春雨,一篙春水,自乐天真”,我喜好体验屯子生活,喜好感想熏染“一犁春雨”的快乐;我也喜好游荡江湖,喜好“一篙春水”的惊喜。
那让我规复了自己的天真,让我得意其乐。

这“一犁春雨,一篙春水”,古代没有文人不喜好的,实在,我们也很喜好!

6. 一蓑烟雨

喜好苏东坡的人,没有人不会朗诵出这句经典的,“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每当人们吟诵起“一蓑烟雨任平生”,都觉得自己跟大苏一样洒脱,一样洒脱,这便是“一蓑烟雨”的魅力。
宋代词人张元干也喜好“一蓑烟雨”,他在《添声杨柳枝·席上次韵曾颖士》中写道:

深院今宵枕簟凉。
烛花光。

更筹何事匆匆行觞。
恼刚肠。

老去一蓑烟雨里,钓沧浪。

看君鸣凤向朝阳。
且腰黄。

老去一蓑烟雨里,钓沧浪

“深院今宵枕簟凉。
烛花光”,今夜,我们坐在深院里,枕席都一片清凉,而烛光盈空,让人思绪万千。

“更筹何事匆匆行觞。
恼刚肠”,可你为什么要敦促我们饮酒呢?这让我一个直男不禁恼怒了。

“老去一蓑烟雨里,钓沧浪”,我老了,只喜好穿一身蓑衣,流落在烟雨里,在沧浪上钓钓鱼,喝饮酒。

“看君鸣凤向朝阳。
且腰黄”,“鸣凤朝阳”,比喻贤臣遇明君时的场景。
“腰黄”,意思是犹腰金,谓身居贵显。
我在一旁看着你一起官场得意,贤臣遇明君,末了身居贵显位置,我为你而欢呼。

一句,“老去一蓑烟雨里,钓沧浪”,是中国古代很多文人的终极抱负!

7.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

中国历朝历代,描写隐居生活的诗词,比比皆是。
但大墨客陆游的这首《鹊桥仙·一竿风月》,毫无疑问是个中的佼佼者。
常日写隐居生活,是截取个中的一个片段描写,但陆游的这首词,却描写的是一个隐者的全景。
全词如下: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恐怕近城门,况肯到、尘凡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第一句,“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很值得琢磨。
所谓“风月”,指的是“风花雪月”,指的是人间的美好。
所谓“烟雨”,指的是人间的困难困苦,大文豪苏东坡就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句。

以是,“一竿风月”,以鱼竿上的风景,象征了人间间的“风月”;而“一蓑烟雨”,因此蓑衣上的风雨,来象征人间间的“困难困苦”;这是范例的象征手腕。

但细细琢磨起来,“一竿风月”,觉得又像是指详细的风和月,“一蓑烟雨”又像是指详细的烟和雨,彷佛又是实指。
有这样的觉得的根本缘故原由,在于“风月”和“烟雨”这两个词的传统文化内涵太深、太广,怎么理解都可以。

总之,无论你怎么理解,这句,“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总让人忍不住拍桌赞叹!

8. 一船明月,一帆风

中国文人,一向有“肚量胸襟天下”、“天下大同”的气概。
在盛世大唐,中国人从来不歧视任何人,哪怕你来自一个蕞尔小岛,跟本日发达国家对外国留学生的歧视,不可同日而语。
唐代大才子韦庄的这首《送日本国僧敬龙归》,虽然到了唐末,也带了圣堂气候: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扶桑”,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后指日本。
日本国已经是在渺茫的大海之中,而你家又在日本国的东部,更东的地方。
这次回去,路途迢遥。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这么迢遥的路途,谁将和你一起回去呢?是一船的明月光,是一帆顺风。

一句,“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这一船的明月光,让人想想就以为太美;这“一帆风”,让人畅快无比。

同时,这“一船明月一帆风”,更是祝朋侪一帆风顺,一起安然!

9. 一笛风

个人以为,晚唐墨客杜牧,是中国唯美诗作的启蒙者。
后世很多墨客、词人,都深受他的影响。
而这首《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是他个人唯美诗作的代表,非常值得学习: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敬亭山像一壁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一句,“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影响了后世多少词人。
大晏的名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是不是深受它的影响?秦不雅观的“清闲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有没有它的影子?

10. 一赍恨绪

大墨客陆游与表妹唐琬的凄美爱爱情,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跟这个凄美爱情一起为人们所传颂的,还有这首《钗头凤》,这首词,充满了一个男人无尽的怅悔,无尽的哀怨,值得我们后人所警觉:

红酥手。
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赍恨绪,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蛟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
莫。
莫。

一赍恨绪,几年离索

“东风恶。
欢情薄”,东风吹绿了大地,就犹如父母给孩子带来了全体天下一样。
但墨客在这里却说,“东风恶”,当然是隐约说母亲的意思。
由于母亲的缘故原由,自己和前妻的欢快爱情就薄得像一张纸一样。

“一赍恨绪,几年离索。
错。
错。
错”,自从离去往后,我总是充满了一肚量胸襟的愁绪,再加上几年的流落流浪。
我认识到我错了,统统都错了,统统都是我的错。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
莫。
莫”,昔日的海誓山盟,犹在耳边,但两人已经分离了,就算是写成了锦书,也没有一个可以请托的青鸟使。
莫要想了,莫要写了,莫要寄了,统统都结束了。

一句,“一赍恨绪,几年离索。
错。
错。
错”,一句,“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
莫。
莫”,这是一个男人多么痛的领悟啊!

11. 一枕清风,半帘残月

个人以为,人的思绪万千,但幽思是最难形容的。
宋代词人晁端礼的这首《醉蓬莱·其三》,是描写幽思中的佳构:

乍酒醒孤馆,梦断幽窗,嫩凉景象。

洒脱情怀,想乡关迢递。

一枕清风,半帘残月,是闷人滋味。

南浦离多,东阳带缓,新来干瘪。

因念当时,乱花深径,画楫环溪,屡陪欢醉。

踪迹飘流,顿相望千里。

水远山高,雁沈鱼阻,奈信音难寄。

吟社阑珊,醉翁零落,重寻无计。

一枕清风,半帘残月,是闷人滋味

“乍酒醒孤馆,梦断幽窗,嫩凉景象”,在孤独的旅社中,我溘然从醉酒中醒来,窗外一片宁静,幽梦中断,嫩凉景象凉如水。

“一枕清风,半帘残月,是闷人滋味”,我还没有起床,枕着一枕清风,看着半个帘子的残月,是一种忧郁的滋味。

“南浦离多,东阳带缓,新来干瘪”,“带缓”,即“带宽”,形容人瘦削。
想当年,我们从南浦分别,我寄居在东阳,衣带渐宽人瘦削,特殊是比来我更加干瘪了。

这种幽思,充满了整首词,带着乡思的特点。
而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诉衷情令·其一》,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幽思:

青垂柳线水平池。

芳径燕初飞。

日长事少人静,山茧换单衣。

箫鼓远,篆喷鼻香迟。

卷帘低。

半床花影,一枕松风,午醉醒时。

半床花影,一枕松风,午醉醒时

“半床花影,一枕松风,午醉醒时”,当我从中午酒醉中醒来时,看到半床都笼罩在花影中,头枕着一枕的松风,顿时感到一阵的惬意。
古人用“松树”代表高洁,“松风”也如此,代表了隐士。

12. 一剑霜寒

谁又能想到,武侠天下的英气云天,武侠天下的大气,都来自于一位唐代的僧人。
唐人的英气纵天,就算是一位僧人也不例外。
这首唐代诗僧贯休的《献钱尚父》,见告我们,什么是武侠天下的场面: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武侠的天下,从来都是挥霍无度,从不做小气鬼,由于守财就意味着不自由;武侠的天下,也从来没有退路,当龙飞凤舞之势起来往后,就只能一贯向前。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满堂的花喷鼻香熏醉了无数来宾,一把利剑横扫两浙十四州。

“一剑霜寒十四州”,这气势,便是算金庸《天龙八部》里萧峰的“七贤庄大战”在它面前也是大巫见小巫。
而“满堂花醉三千客”,很明显是一位儒雅的剑客。
《雪中悍刀行》中的“桃花剑神”提一根桃花枝,明显是受了这首诗的影响。

“一剑霜寒”可能是描写武侠剑气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