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十三首 《采桑子》中,有10首写西湖美景,但最好的却是这五首

一、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落日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喷鼻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此词描述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喷鼻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
全词即景抒怀,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落日”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墨客歌咏过这一须臾即逝的黄金时候。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以为“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
在残霞落日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 “无风水面琉璃滑”。
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改“渡”为 “岸”,解释“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宁静沉寂。

欧阳修13首采桑子中有10首写西湖美景但最好的却是这五首

“西南月上”,残霞落日已经消逝。
月自西南方现出,由于不是满月,以是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
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
“轩槛凉生”,这是人的觉得。
直到这时才模糊映现出人物来。
至此可知,上片各类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韶光了。
这里,作者以动写静,统统都是悄悄静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尘凡之外。

“ 莲芰喷鼻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水面风来”,既送来莲喷鼻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
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永劫光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
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却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二、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落日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喷鼻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这首词,上片描述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羽觞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迷惑湖中别有天地。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朋侪的洒脱情怀。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
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彷佛人和船在天上飘飞。
“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
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
兼写“空”、 “ 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
下两句的 “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停当妥善自然,犹如己出。
“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
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下子昂首望天,一下子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疑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描述来说。
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别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三、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散乱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小雨中。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安谧清疏洒的风采。
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幽美可爱,表示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群芳凋落后西湖的宁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散乱”、“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东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觉得,道出了作者的繁芜奇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繁盛热闹繁荣消逝后复苏过来的觉得,繁华繁盛热闹繁荣消逝,既觉有所失落的空虚,又觉得到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觉得产生,只有基于这种生理觉得,才可阐明认为“散乱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末了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小雨中”,意蕴蕴藉委婉,以小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不雅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肚量胸襟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势后,群芳凋零,残红散乱。
凡人对此,当觉枯燥乏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安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肚量胸襟,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想熏染,正是此词有异于一样平常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四、采桑子·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响了欧公晚年旷达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

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颂西湖。
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
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气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
鸥鹭对付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
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
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
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肚量胸襟开阔,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

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
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
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
“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辉煌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阔别尘嚣,赏心悦目。
人在此时此境中,很随意马虎产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
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同此境界,同此会心。

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响的虽是个人生活感想熏染和霎光阴的意绪颠簸,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
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朴实,读来确有线人一新之感。

五、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模糊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荡漾,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俏丽景致。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清闲的愉快觉得。
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俏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模糊地在东风中吹送。
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
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宁静的气氛。
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致。
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犹如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眇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
结句以动衬静,写荡漾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宁静。
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奉告。
我们看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