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心裁声,唯闻女嗟叹。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羽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去世,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随处颂扬的精良诗篇。它集中地描述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和她解甲回籍的不平凡的经历。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精品。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东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妖冶的春日里对丈夫有着梦绕魂牵的思念,愿望战役早日结束,军人胜利归来,诗作表现出了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刚毅。
《长干行·其一》
唐: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生平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详细的生活侧面的描述,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光鲜生动的画面。诗作通过节气变革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光鲜地跃然于纸上,产生了很强的艺术传染力。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小诗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捉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奇妙变革的霎时,作出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霎时窥见全过程。
《浪淘沙》
唐: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
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
相思始觉海非深。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词作借鉴民歌手腕,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
《庭中有奇树》
两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喷鼻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闷。此诗被列入《古诗十九首》。
《夜夜曲》
南北朝:沈约
天河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嗟叹。
此诗写思妇独守闺中,彻夜未眠,所忆之人缥缈无踪,眼望孤灯,手理寒机,内心惆怅自怜。《夜夜曲》,乐府杂曲歌辞的一种,作者为创始人。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小诗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墨客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阮郎归》
宋: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一位少妇在春半的一个薄暮;在南园游春的过程中,通过一些景物的耳闻目染,回顾起了自己感情的经历,闺阁深居之感想熏染,读来宛如亲历。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顾,却把青梅嗅。
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含羞抽身就走。一副少女的娇羞萌态活灵巧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