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样的杜甫也有马前失落蹄时,他曾为一名寡妇仗义执言写下首名为《又呈吴郎》的七言律诗,被评为杜甫平生1500首诗中最烂的一首,完备失落了水准。
当时55岁的杜甫流落到成都,盖得一间草堂,过了一段闲适的生活。此时他的邻居是位失落夫的寡妇,一样经历了颠肺流落之苦。当时院内有棵枣树,对方常常偷偷来打枣子,杜甫虽知道但出于同情,没有难堪过她。后来他搬到别处,将草堂送给了一位吴姓亲戚,这位亲戚为了防偷插上竹篱,杜甫知此事后,写下这首诗给这位亲戚。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怖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搜聚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此诗一出,一片骂声。《汇编唐诗十集》说它:“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读杜心解》说它是:“若只不雅观字句,如嚼蜡耳”;邵长衡说它:“此诗说有佳者,吾所不解”;王慎中更直接说:“不成诗”。
那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呢?一、二句写西边的这位邻居没事就来堂前打枣子,她是一位无食也无儿女的妇道人家,这是墨客对寡妇的同情。三、四两句是对偷枣举动的同情,不是由于太贫穷了,怎会如此,正由于她害怕,以是才要和她亲近。五、六两句道出亲戚插竹篱的举动,是多此一举,自己不赞许。末了两句是替妇人埋怨,官府征税让她一贫如洗,她想起当时戎马之乱时,泣涕涟涟。
从写诗的角度,这首诗通篇议论,不写景也不叙事,是要意境没意境,用字也颇为生硬,确实算不上是佳作。但却胜在了诗中对弱小者的同情上,这是这首诗被骂成这样,仍能流传千年的缘故原由之一。
在诗只杜甫个性光鲜地表达了自己的不雅观点,为了劝服亲戚,他现身说法。从自己从前对妇人的理解,娓娓道来。而诗中通熟易懂的措辞,再加上生活化的场景,也让其充满着现实意义,诚恳而有力。
曾经杜甫还写过一首七言古诗,名为《缚鸡行》,详细描写了家仆绑着一只鸡去卖的纠结。当时这首诗也被称为杜甫陋俗不胜之作,但却一样是难得的佳作。有时候写诗为文,不一定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感情,对付诗圣来说,这首《又呈吴郎》或许正是如此。 这首诗真的有那么差吗?大家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