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曩昔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他回抵家乡过起了隐逸的生活,参加田园劳动,空手发迹。劳动之余,就饮酒赋诗,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意见用诗歌的办法表达出来。
个中有一组是《杂诗》,一共十四首,内容多是感叹光阴易逝人生短暂的。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个中的第一首,可以说这首诗十二句,句句都是千古名句,值得反复回味。
《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开门见山,第一联就直入主题,用“无根蒂”和“陌上尘”来做比喻,说人生涯着就像没有根蒂的花木,就像路旁随风飘扬的尘土,流落转徙,无所依托。
第二联进一步对这种“无根蒂”作阐明。陶渊明适逢东晋末世,战乱频仍,官场阴郁,社会动荡,人们不能安居乐业,背井离乡,四处奔波,不但不能节制自己的命运,而且还没有安全感。
可以说是人在江湖,不由自主,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常身”。这正是陶渊明的人生体验,他几次出仕,“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几次退隐,到四十一岁才辞去彭泽县令,回家种田。
上面看起来陶渊明有些无奈,显得有些悲观悲观,但是到了第三联精神又为之一振。“落地为兄弟”两句,便是说人们一出生,一来到这个天下上,就该当像亲兄弟一样平常,何必要骨肉同胞才相亲呢?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期,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特殊是作者在官场,那种相互利用、尔虞我诈的环境又普遍存在,因而陶渊明呼唤人们之间要相互友爱,彼此相依。
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秉持的一种仁爱精神,孔子就曾经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里可见陶渊明越是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思想越是觉悟复苏。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回到老家和乡亲们朝夕相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空手发迹,正是反响了这种独立的人格和博爱的精神。
有了联络和蔼的氛围,就如第四联所说,人际关系就没有了紧张和猜忌,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有高兴的事情就一起作乐,乃至邻居之间也要常常在一起饮酒聚会。
但是空想每每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酷感。人生无常,光阴荏苒,转眼间人们都老了。以是第五联“盛年不重来”,作者又回到了对奇迹无成、人生匆匆的感叹上来。
“盛年”便是指青壮年,那个年轻有为的青春期间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过去了,一天很快就到了晚上,清晨也不会倒回来。他“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对过去混迹官场摧残浪费蹂躏青春表现了一种仇恨。
以是在诗歌的末了一联,作者由衷地发出了呼唤。“及时当勉励”,便是号召大家相互鼓励,奋力前行,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由于韶光总是我行我素,它从来是不会等待人们的。
陶渊明虽然是一个隐逸的墨客,但是他也是有远大抱负的。他曾经说“精卫衔微木,用以填沧海。精卫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之以是辞官归田,是由于官场阴郁,他的空想不能实现。
陶渊明成长在那样一个时期,他自己又不想去与世浮沉,他想跳出这样一个禁锢的樊笼,到大自然里去寻求一种朴实和纯净。但是他又对逝去的岁月念念不忘,又号召人们去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
以是陶渊明这首诗是对世道民气的评说,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感叹。诗中有迷惘,有痛楚,有无可奈何,也有大彻大悟,还有有大彻大悟后的欢快和鼓励。
墨客虽然隐逸于田园,但他并不消极避世。诗中那种感叹光阴易逝人生短暂的惜时精神,那种“落地为兄弟”的仁爱思想,那种“及时当勉励”的远大抱负,都是在空想破灭后对人生代价的重新思虑,加倍显得难能名贵。
这首《杂诗》特点光鲜,娓娓道来,感情朴实,语句舒缓,看似平淡随和,但内涵却极其丰富。诗句富于哲理,都是人生的体验和感悟,险些都是名言警句,读后发人寻思。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