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中情深的墨客。
而正由于出自脾气,发自胸臆,以是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致;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宅寒食的景致。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域,一句明写惦记诸弟,高下绾合,承接自然。
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
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解释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遐想及之。
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解读

在表面上,这首诗,除第三句直抒怀义外,通篇写景;而从四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看,正是这第三句在全诗中居主位,别的三句居宾位,统统雨中空斋、江上流莺以及杜陵草青之景,都是环绕第三句而写的。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笔墨,俱以意为主。
”又说:“诗文俱有主宾。
无主之宾,谓之乌合。
”这首诗的第三句,如他所说,是“立一主以待宾”。
这样,高下三句就不是乌合的无主之宾,“乃俱有情而相浃洽”。
换言之,正由于诗人情深意真,不才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领悟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相互浃洽,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
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陪衬。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面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弯曲。
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景象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
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
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弯曲。
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浸染。
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宅的寒食景致,就更收陪衬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蕴藉,而紧张得力于结尾一句。
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因此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采于篇外的艺术效果。
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
它既透露了墨客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宅的怀念。
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领悟为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