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

小寒节气读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鸟儿是小冷光降的先知。
一到小寒时节,景象就极冷了,鸟儿们劳碌起来,准备过冬。
只管“冬至”往后,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
但小寒阴气聚拢,一时难散,故有“冷在三九”,“出门冰上走”之说。

民间有俚语,“小寒胜大寒”。
是说大寒时,阳气回升,反而没有小寒冷。
也便是说,二十四节气中,小寒是最冷的。
在这样寒冷的时令,万物寂寂,水冰地坼,仿佛统统都已睡去。
可是,你只要经由一片树林,你就会创造,大地的生灵并没有完备遁隐。
在铺满了一层层的落叶之上,总有一两只小鸟蹦蹦跳跳,努力探求着过冬的食品。

首联,小寒,指出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仲春节,月初寒尚小,故云。
月半则大矣。
”大吕,是六种阴律的第一律,指代农历十仲春。
《汉书·律历志》云: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律以统气类物,吕以旅阳宣气。
大吕对应的正是小寒节气。

第二句,欢鹊垒新巢,说的是小寒三候中的第二候——鹊始巢。
喜鹊在这个时候,开始筑巢、繁殖后代。
全体过程,墨客不愿凭想象来写,他亲自走出书斋,走进大自然,为我们记录下生动的瞬间。

颔联,可谓小寒节气中写喜鹊最美的诗句。
“拾食”对“衔紫”,“寻”对“绕”,“河曲”对“树梢”,对仗工致,灵动自然。

此时,虫儿早已躲起来,喜鹊捡拾食品并不随意马虎。
墨客悄悄随着喜鹊,只见它沿着弯弯的小河,蹦蹦跳跳,利索地向前觅食,不知不觉跟了很远。

喜鹊觅食完毕,又见它衔“紫”绕树梢。
实在,这个“紫”不符平仄,但诗人为什么非要用这个“紫”呢?

首先,根据对仗须要,将它由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利用;其次,“紫”意蕴丰富,它留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想象空间,也便是文学意义上的留白。
这个“紫”,可泛指紫色树枝。
但诗人为什么不用“枝”呢?既合平仄,又好理解。
紧张是短缺意象与留白。

其余,“紫”还可作“紫旭”讲。
这样,就变成喜鹊在清晨的太阳下,环绕新巢劳碌。
古人有句“杂树鸣禽欢紫旭,前河涨水移苍玉”,可作注脚。
笔者更加方向于“紫枝”一说,喜鹊最急迫的事情,还是赶紧先把巢给垒好,而不是晒太阳,要不然这个冬天可不好过了。

“树梢”二字,是说喜鹊垒的窝,在很高很高的树上,该当是一处风景绝佳、位置安全的地方。
而“绕”字,则更加真切地点出喜鹊对付自己垒出新窝的得意之态。

颈联,“霜鹰”对“雊雉”,“近”对“隐”,“北首”对“聚茅”,亦是非常工致。
墨客将眼力瞄准了天空,只见一只翱翔的老鹰正在向北方飞行。

墨客这里用“鹰”而非“雁”,一是老鹰不是候鸟,可以筑巢过冬,平凡可见;二是此处须用平声,用“雁”不符平仄。
但实际上,墨客很想用“雁”。
小寒一候便是雁北乡(xiàng),乡,有引导之义。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以是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但我们理解时,可将老鹰想象成大雁。

下句,写的是小寒之第三候:“雉始雊”。
由于天寒,外出觅食的野鸡,也不得不躲进田间、河岸聚拢的茅草里,发生发火声声鸣叫。
这鸣叫声,据考证是求偶的声音,也是鸟儿对春天即将来临的欢呼。
笔者小时,常常见到野鸡从河岸草堆里飞出的环境。
此句遗憾的是,“聚”不符平仄,五连仄。

尾联,墨客并没有因天寒去埋怨,这统统不过是大自然的规律。
当我们面对小寒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已然燃起春天的火花。

对付诗中“三候”,古人认为,如果大雁不向北飞,解释百姓不会心向君王;喜鹊不筑巢,解释海内会不太平;野鸡在此时不开始啼叫,表明海内会发大水。

小寒时节,虽同云暮惨,劲风朝烈,却也正是进补养生之时。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北方人常以涮羊肉御寒,南方人则以喝羊汤消寒。

同时,《黄帝内经》讲“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虽打卡上班,生活节奏不许,但多晒太阳,“无扰乎阳”,还是可以做到的。

熬过小寒节,春暖花开时。
“盛极必衰”、“否极泰来”,一贯都是小寒给予人们的生活聪慧。
祝愿大家,小寒节快乐,温暖相伴。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
现任泰州副刊编辑,《稻河》编辑。
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采泰州》。
公开拓表文章三百余篇。
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