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竹》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的惊艳之处,在于李白没有按照常日人们对“慈姥竹”的理解,来表现母子之爱。
而是创造性的从竹的本性写起,以赞赏竹子的高尚品质,来抒发自身神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全诗措辞大略单纯明快,形象生动光鲜,堪称咏竹诗中的经典之一。
下面我们便来详细看看李白的这首《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李白的这首诗并不热门却堪称是咏竹诗中的经典值得一读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诗的起始两句“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李白利用铺叙手腕,描写了慈姥竹的成长环境。
即慈姥竹从石缝中成长而出,茂盛的竹叶把全体江岛照映得郁郁葱葱。
“攒石生”三个字,表示出的是慈姥竹充满的活气与活力,以及慈姥竹面对困难成长环境时,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保持不懈的意志力。

紧接着“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两句,则是这首诗的最精彩之处。
只见李白描述出的一片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使得水更加的碧绿。
而风吹竹子发出的声音,更是带来早春的一抹寒意。
“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
两者皆是通过人的感官感想熏染,来表示慈姥竹的景致。
它具有不可言传的美。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李白从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写起,妙趣横生的展现了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质。
即在李白看来,用慈姥竹制作而成的笛子,它所演奏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这要比笙箫奏出的“凤曲”要好的多。
“慈姥竹”,又称“子母竹”,是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的一种做箫笛的绝佳竹种。

末了“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两句,则是李白通过蒲柳与慈姥竹的比拟,来侧面陪衬慈姥竹的刚毅高洁。
“蒲柳”,是一栽种物,别号水杨,秋至而落叶。
后用来比喻体弱或卑下。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别像那蒲柳一样柔弱,一到秋日就凋零。
而要像这慈姥竹一样,迎风特立,刚毅高洁。

诗到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这首诗并不仅仅是赞赏慈姥竹的高尚品质,更多的还是以慈姥竹不畏困难的环境、刚毅高洁的品质,来托物言志,表达李白刚毅刚烈不阿,不与世俗与世浮沉的铮铮傲骨。
以是这首诗,表面写竹,实则写人。
诗中所表示出来的竹永葆本色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