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口语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但遗憾的是已经附近薄暮。
注释讲授: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阵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别号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去世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 烦懑。⑶古原:指乐游原。⑷近:快要。
品鉴鉴赏:
壹
这首诗反响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残酷的薄暮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贰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韶光和缘故原由。“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墨客心情忧郁,为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墨客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出生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每每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叁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候万千。墨客将时期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出生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薄暮落日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颂。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墨客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以是如此妖娆,正是由于在靠近薄暮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墨客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不雅观主义精神。实在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期所发出的感叹。墨客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短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急,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想熏染。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湛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乃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悲观为积极,化腐烂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代价和思想代价。
肆
此诗不用典,措辞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奥深厚,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名贵的。
创作背景: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旧是京城人嬉戏的好去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常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墨客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墨客李商隐便是个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期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只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保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去世,他得到王茂之的看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由于王茂之是李党的主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非常失落意,这首《乐游原》正是贰心情忧郁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他的诗构思精密,想象丰富,风格独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