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成都西郊的草堂落成。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至此,饱经离乱的杜甫一家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春到浣花溪畔,草堂忽有客人来访,亦是赏心乐事。

杜甫春归草堂写下两首随处颂扬的小诗情景融会句句都是经典

杜甫辞官入蜀,初期,由于有表弟及高适和严武等亲友接济,浣花草堂的日子亦充满岁月静好。

可随着严武和高适的接连离开,杜甫在成都的日子亦难以为继,辗转阆中后就有了出川的打算。

广德二年(764年)仲春,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并邀杜甫回成都,暮春时节杜甫回到了草堂。

《绝句二首》即作于彼时,久别归来满心欢畅,恰值春光残酷,遂写下这两首韵味悠长的小诗。

01

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 杜甫《绝句二首》

简译:

妖冶的春光下,山川河流显得分外奇丽,东风和煦,送来花草的芳香。

日暖风和,泥土变得松软了,燕子衔泥筑巢,鸳鸯睡在和暖的沙滩上。

赏析:

杜甫这首五言绝句,格调清丽,意境悠远,恬淡闲适,如世外桃源一样平常,给人以岁月静好之感。

“迟日江山丽”,首句以粗笔勾画,总写浣花溪残酷的春景,江山胜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迟日”指春日,语出《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丽”是奇丽,春和景明,风光旖旎。

“东风花草喷鼻香”,次句描述东风,东风骀荡,草木返青,群芳争艳,空气中氤氲着花草的芬芳。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情此景,让放眼浣花溪的墨客是如此地赏心悦目,恍如置出生外桃源。

“泥融飞燕子”,第三句写春暖,冰雪溶解,泥土解冻,紫燕新归,它们开始劳碌地衔泥筑巢。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彼时杜甫卜居草堂已近五载,与燕子已经成了老朋友。

再度归来,仿佛故人故友相逢,忙劳碌碌的燕子又让沉寂许久的草堂有了烟火气,重新抖擞了活气。

“沙暖睡鸳鸯”,尾句承上,连续写春暖,春光妖冶阳光普照,慵

燕子衔泥筑巢,鸳鸯眠卧沙滩,色彩鲜艳,动静相间,交映成趣,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

“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杜甫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如这岁月静好是如此地难得!

境由心生,严武离开后,杜甫失落去了依赖,他想返乡时,严武再镇成都,还为其谋了一份差事。

本是出息未卜,如今又现光明,重回草堂的杜甫,满心欢畅,面对浣花溪的妖冶春光,写下此诗。

02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唐 杜甫《绝句二首》

简译:

在碧绿江水的映衬下,鸟儿的羽毛愈加洁白,山色青翠,那红艳的野花像要燃烧起来似的。

已经是暮春时节,眼看着今年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诗的前两句描写浣花溪清丽明净的唯美春光。

墨客伫立在草堂前,视线由近及远,由江上到山中,清闲地欣赏着浣花溪的春景。

草长莺飞,杂花生树,这江南的春天蓬发达勃,目之所及,莫不是一派盎然活气。

可是,“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此处的春天纵然美不胜收,却不是故乡。

那看似沉着的墨客,内心却彭湃着不尽的乡愁,入蜀已五载,归期依旧遥遥无期。

杜甫入蜀,是为避安史之乱,从未想过在此久留,这想法从初入蜀时就有了。

以是,只要条件许可,他随时都可以携家带口地踏上归途,当仁不让地返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叛乱平息,他即刻方案好归乡路线。

只是,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吐蕃入侵、藩镇作乱,外祸内忧,时局依旧很动荡。

以是,他的归程不得不一延再延,故才有“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的嗟叹。

以是,这“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之问,是如此地无可奈何,和震荡民气。

后记: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的宏图之志,以是,纵使流落他乡,亦心系家国。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以是,草堂的营建,亦不过权宜之计,并非终老之乡。

“此身那老蜀,不去世终归秦”,这武断的信念,从他刚踏上成都的地皮时就植根于心。

重回草堂暂得安定,可世事难料,谁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若何呢?彼时的杜甫心绪不宁。

浣花溪残酷的春光虽然带来希望和活气,可究竟不是故乡,背井离乡的日子何时结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虽然仕途坎坷,人生失落意,可其家国情怀一如既往……

以是,杜甫重回草堂写下的《绝句二首》,表面看似岁月静好,实则饱含了深奥深厚的乡愁。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