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舟窅将隔,芳斝暂云同。
朋席余欢尽,文房旧侣空。
他乡千里月,歧路九秋风。
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
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
赏析:李峤是初唐34;文章四友"中的宿老,诗多应制、宴饮、咏物之作。题材虽狭窄,但尚骈偶,重格律,致有托其名的《评诗格》倡"十体九对"之说。他是使格律诗整饰规范化的主要人物之一。
本诗是他送一刘姓光禄寺卿(官名,掌酒醴膳馐之事)赴洛阳任主簿的一首五言排律。
首联解题,点明送别地点及朋友此行去向:"函谷"为秦地门户,崤山于此分劈为二,延伸于黄河、洛河间。长安在函谷关、双崤山之西,故为"右"(地理上以西为右)。伊水界分东西二陕,终极流至洛阳,而洛阳在伊川二陕之东,正是朋友履新之处。第二联承上写饯别:"仙舟窅将隔,芳斝暂云同。""仙舟",船之美称。"窅( yǎo )",深远貌。"芳斝( jiǎ )",酒器美称。正由于朋友即将登舟远去,使主客所居的长安与洛阳远隔,因此频频举杯,哪怕暂且一起多逗留一会也好。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第三联随即写分离之际的情景:"朋席余欢尽,文房旧侣空",墨客沉浸在朋友宴饮聚会的欢快中。但乐极悲来,余欢方尽,顿觉文房旧侣已空,意即朋友已登舟而去。以上三联为实写叙事,后三联则是虚拟达意。
作者心驰神追,设想别后朋友在旅途上披霜冒露、风餐露宿的各类艰辛。这种为远行之人设身处地想象的虚写,映射出墨客谅解入微的沉挚情意。"他乡"两句先概述朋友在他乡千里跋涉,唯有明月相随,而每逢歧路,更有凄厉的九秋之风相逼。"背枥"两句承"歧路"延伸旅途景物情事:"班马",齐驱并进的马因分槽(背枥)而嘶鸣,在水流分开洲渚之处,断鸿又因失落群而哀啼。这各类景况,怎不令人触景生情,黯然伤神。末联总收:"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以别后青山白云间的久久顺望,结出墨客祈祷朋友安然无事,交情永存之意。
全诗由近及远,由别时写到别后,层层推衍,句句铺排。于章法上合乎《评诗格》"谓以事意相惬而用之也"的"影带"体;于句法上通篇对偶而又有句式变革,符合其"九对"之说。李峤其诗对律诗成型是起了推波助澜的浸染。
注释:主簿:官名,卖力文书簿籍,掌管印鉴。之:往。侣:差错。九秋:秋季九十天。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秋曰白藏,亦曰收成,亦曰三秋、九秋。
"断鸿:失落群的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