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规则

1、本活动面向南平市青少年,参与答题前必须输入姓名和手机号(便于兑换奖品)

2、活动期间,每天有1次答题机会,当日约请好友组队成功可多得2次答题机会,每次答10题

3、活动期间,取单次最好成绩且用时最短为末了成绩,活动结束后,活动排名将于“南平团市委”"大众号公开拓布

等你介入朱子平易近本思惟常识竞答开始啦

4、活动结束后,排名靠前的11名可得到奖品,奖品如下:

一等奖(2名)米家扫拖机器人3C增强版一台

二等奖(3名)5G高速流量视频会员权柄彩铃版(半年,仅限联通套餐用户) :20GB.国高速流量+视频彩铃铂金会员+5G根本速率

三等奖(6名)30G流量包/月( 2个月,仅限联通套餐用户)

答题攻略 建议收藏

高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1.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之一。
《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
朱熹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作了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提出了( D )的思想。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2.以下哪个方面不属于朱熹的“重民”主见( B )。

A.爱民如子 B.民贵君轻

C.取信公民 D.与民同乐

3.朱熹十分认同( A )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徭薄赋,听政于民。

A.《孟子》 B.《中庸》 C.《老子》 D.《大学》

4.朱子认为( A )是国家的根基,如果失落去,“君”也就不复存在了,以是比“国君”更主要。

A.民 B.安全 C.贤士 D.粮食

5.朱熹从南宋社会的现实出发 ,明确提出“丘民,野外之民,至低微也。
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
”认为“王道以得( C )为本”。

A.地皮 B.城池 C.民心 D.贤士

6.朱熹多次担当过地方官,上自天子宰相下至普通百姓,都有过广泛亲密的打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朱熹对民本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
个中不包括( D )。

A.为民制产 B.为民父母

C.为民请命 D.为民赋权

7.封建时期地方官的另一重大任务是听讼断案。
朱熹说:“为守令,第一是( B )”。

A.政绩为重 B.民事为重

C.公正为重 D.制度为重

8.朱熹在《壬午封事》中说:“四海之利病,系于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于守令之贤否。
欲斯民之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
”朝廷该当为老百姓着想,选派真正能为他们办事的好官。
他希望宋孝宗能够“任贤使能”,对贤者该当( A )。

A.用之惟恐其不速,聚之惟恐其不多

B.退之惟恐其不早,去之惟恐其不尽

C.赏罚分明

D.以礼相待

9.朱熹深知“民以食为天”,因此不管是居官或居乡,都很重视农业生产。
他的《文集》留下了两篇( B )。

A.《农耕文》 B.《劝农文》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0.朱熹“君民之情相亲”的不雅观点便是哀求君主做到“爱民如子”,百姓则对他“爱之如父母”。
个中属于朱熹认为要做到“爱民如子”的是( A )。

A.省赋 B.赋粮 C.重财 D.公道

11.朱熹认为爱民与信民的主要路子是( D )。

A.取信公民 B.富民为本

C.爱民如子 D.与民同乐

12.朱熹在《劝农文》中所表示的农业科技思想基本上继续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秀传统,并提出各种有效方法,如( C )。

A.抓紧时令,不误农时 B.兴修水利,褒奖开垦

C.精耕细作,重视技能 D.因时制宜,多种经营

13.朱熹十分认同《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 A ),轻徭薄赋,听政于民。

A.利民 B.重民 C.信民 D.乐民

14.个中不属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是( D )。

A.民为邦本 B.立君为民

C.民贵君轻 D.公民至上

15.从《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从朱熹的( B )思想、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到顾炎武的“厚民生,强国势”,再到本日的“全面小康”,可见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一以贯之。

A.爱民 B.新民 C.富民 D.利民

16.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端于夏商周期间,发展于春秋战国期间,定型于汉代。
以民为本的思想最早见于( C )。

A.《孟子》 B.《中庸》 C.《尚书》 D.《大学》

17.《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书经集传》在“注”此话时明确指出:“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
本既不固,则国虽强如秦,富如隋,终亦灭亡而已”,视公民为“国本”是源于儒家思想的( C )。

A.重义轻利 B.爱民如子

C.性善论 D.以人为贵

18.孟子继续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以( A )为根本的出发点,为了达到政治清明,君民和谐的局势。

A.仁政 B.民 C.仁 D.国家

19.短短数年的从政生涯中,在碰着自然磨难时,朱熹总是挺身而出,救灾济民,表现出了安民恤民的民本情怀。
个中在闽北突遇大涝,崇安受灾最为严重,他提出( D )的方法。

A.赈济 B.养恤 C.赈贷 D.建仓

20.朱熹认为“天下之大务,莫大于( A )”。
每遇灾荒之年,更应关心民瘼,及时赈济,以免发生社会动乱。

A.恤民 B.爱民 C.护民 D.利民

21.朱子兴教诲,为社稷育才。
朱子寻访、举荐民间贤达,使其为国家社稷效力,朱子知南康军发布( A )。

A.《招学者如郡学榜》 B.《招学者如太学榜》

C.《招学者至太学榜》 D.《招学者至郡学榜》

22.“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诠释(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所讲的。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墨子》

23.民本思想不包括以下哪个内涵?( C )

A.重民 B.爱民 C.轻民 D.恤民

24.朱熹从南宋社会的现实出发,明确提出:“丘民,野外之民,至低微也。
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
”并得出结论:“王道以( D )为本”。

A.爱民 B.济民

C.安民 D.得民心

25.(A)在朱熹看来是执政根基所在,是为官之要,也是朱熹从政的主要遵照?

A.民本思想 B.民主思想 C.人本思想 D.民权思想

26.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至漳州时,创造地主豪强吞并、侵吞地皮严重,农人深受其害,因此建议朝廷批准在漳州实行经界法,但以失落败告终。
经由再三波折,终于在( D )实行经界法,百姓得享其利。

A.建阳 B.武夷山 C.泉州 D.汀州

27.朱熹潜心探索道德性命之理,提倡明义理、经世务,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把儒家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个中,( A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霸占着重要的位置。

A.民本思想 B.三纲五常 C.学甚至用 D.人性本恶

28.朱子以陆贽之言劝喻孝宗:“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其心伤则本伤,其本伤则干凋瘁而根柢蹶拔矣。
”从国家长远利益着眼,征赋税切莫竭泽而渔,应“视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悉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
以上表示了朱子民本思想的哪一方面?( B )

A.兴教诲,为社稷育才 B.主见薄赋,反对重敛

C.轻役宽民力,反对繁重夫役 D.重视恤民

29.南宋孝宗时,全国各地试行“义役”制,即役户共同出钱买田帮助当役之人,但豪强实际把持义役田和役次推排,下户亏损。
朱子批评此“义役制”是“困贫民以资上户”,妨碍农业生产。
朱子还主见“爱养民力”。
以上表示了朱子民本思想的哪一方面?( C )

A.兴教诲,为社稷育才 B.主见薄赋,反对重敛

C.轻役宽民力,反对繁重夫役 D.重视恤民

30.朱子寻访、举荐民间贤达,使其为国家社稷效力。
朱子为官时日不长,任上多次兴建书院,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
这一为民启智、使人善学之举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书院文化。
以上表示了朱子民本思想的哪一方面?( A )

A.兴教诲,为社稷育才 B.主见薄赋,反对重敛

C.轻役宽民力,反对繁重夫役 D.重视恤民

31.朱熹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以此呼应( C )的“民贵君轻”。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32.习近平总布告亦将“民惟邦本、政得其民”标举为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主要启迪,这表示了( D )在当时的代价。

A.民主思想 B.民生思想 C.民权思想 D.民本思想

33.朱熹兴教诲,为社稷育才。
“漳上真儒”便是朱子知漳时延请至州学的贤人,成为朱子理学主要传人。
此人是( A )。

A.陈淳 B.辛弃疾 C.游酢 D.卢照邻

34.朱熹把儒家的君德说发展成为限君意义的正君说,反对君主的专断独裁,他曾向赵扩天子提出防止君主独断的主见:“而凡号令之驰张,人才之进退,则一委之二三大臣,使之反复较劲,勿徇已见,酌到公论,奏而行之,批旨宣行,不须奏复”。
以上表示了朱熹若何的民本思想?( C )

A.惩贪为民,清廉勤政 B.省赋恤民,关心民苦

C.正君为治,民贵君轻 D.看重教诲,培养人才

35.朱熹认为裕民富民的最大障碍是来自满强地主与贪官污吏的勾结,主见严厉打击扰民敛财的贪官污吏,为官者则应做到清廉自守。
以上表示了朱熹( A )的民本思想。

A.惩贪为民,清廉勤政 B.省赋恤民,关心民苦

C.正君为治,民贵君轻 D.看重教诲,培养人才

36.朱熹在《庚子应诏封事》中主见:“天下国家之大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于省赋,省赋之实在于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
”以上表示了朱熹( B )的民本思想。

A.惩贪为民,清廉勤政 B.省赋恤民,关心民苦

C.正君为治,民贵君轻 D.看重教诲,培养人才

37.朱熹对儒家的经典进行过精湛的研究,亲自组织编撰了( B )的注释。

A.《大学章句》 B.《四书五经》

C.《白鹿洞书院揭示》 D.《近思录》

38.朱熹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不论官位高下和官职大小,干事都要讲一个“公”字。
官员能够秉公从政,便干事精采,纵然小官,也让人敬服。
这表示了朱熹重民主见中的哪一方面?( B )

A.爱民如子 B.取信于民

C.与民同乐 D.富民为本

39.朱熹说:“国家务农重谷,使凡州县守卒皆以劝农为职。
”而农业的根本是地皮,因而主见“悉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不得买卖,防止吞并,以担保农业的发展。
这表示了朱熹重民主见中的哪一方面?( D )

A.爱民如子 B.取信于民

C.与民同乐 D.富民为本

40.朱熹在注释《孟子》一书时说:“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快之,既加以隽誉,而又乐其所有。
益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
”这表示了朱熹重民主见中的哪一方面?(C)

A.爱民如子 B.取信于民

C.与民同乐 D.富民为本

41.儒家民本思想因此( B )为条件,孔子说:“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
故为政在人。
”朱熹也认为:“人君为政,在于得人。
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能仁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
”都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道德品质的主要性,浮夸了统治者个人的浸染。
当代民主思想则是以为条件,不仅以法律规定广大公民的权利和责任,还规定各种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职员在法律范围内的活动。

A.法治 人治 B.人治 法治

C.仁治 法治 D.法治 仁治

42.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朱子官钱、招募工人修葺石堤,在闸内挖池蓄水,以备干旱。
这条石堤是集避风、护城、抗旱功能为一体的江南水运主要码头。
后人为了纪念朱子的恩德,用他的别号( B )命名石堤。

A.考亭 B.紫阳 C.元晦 D.晦庵

43.“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出自朱熹的( C )。

A.《易学启蒙》 B.《四书或问》

C.《四书集注》 D.《诗集传》

44.以下哪个不是朱子的民本思想主见?( A )

A.格物致知 B.富民为本

C.民民,为政之本 D.取信于民

45.以民为本是执政根基所在,是为官之要,也是朱熹从政的主要遵照,以下不符合民本思想的是( D )。

A.重民 B.贵民 C.利民 D.伤民

46.乾道四年(1168年),( A )一带闹灾荒,劝赈、放粮只是权宜之举,朱熹思来想去,为长远计,提出建立社仓。

A.闽北 B.闽东 C.闽南 D.闽西

47.朱熹兴教诲,为社稷育才。
他把自己的理学教诲思想搜集于( C )中,成为十三至十九世纪中国通畅的教诲性准绳和法规。

A.《讲义》 B.《晦庵师长西席文集》

C.《白鹿洞书院学规》 D.《白鹿洞牒》

48.朱子提出( A ),这一不雅观点超越了封建社会“门第界”的普遍认知,也奠定了他“民与国”关系论断的根本。

A.“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

B.“民民,为政之本”

C.“王道以得民心为本”

D.“与民同乐”

49.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朱熹刚任同安主簿时,就创造田土吞并及隐田逃税征象十分严重。
他在( A )中写到过:“细民业去产存,其苦固不胜言,而州县坐失落常赋”。
为调度赋税不均之弊,朱熹不顾此前停罢经界的禁令,在县令陈宋霖的支持下,清查版籍田税,实行经界。

A.《晦庵集》 B.《劝农文》

C.《四书集注》 D.《诗集传》

50. 朱熹要行经界法,触及地方权贵的利益,行经界之法受到了多方阻挡。
为此,朱熹再上一道( B ),痛陈拖延施行经界之害。

A、《条奏经界状》

B、《申诸司状》

C、《劝农文》

D、《诗集传》

51.朱熹深知民众之苦,因此厉行节俭。
一次他在女儿家中做客,女儿一时拿不出什么好的食品来招待父亲,只好将家中仅有的葱汤麦饭煮来给父亲吃,心里好不愧疚,朱熹却吟诗( A )道:“葱汤麦饭两合适,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落犹有未炊时。

A.《诗慰女儿贫》

B.《题米仓壁》

C.《题米仓壁》

D.《朱子语类》

5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B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不雅观念

B.表示了儒祖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见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53.朱子主见养民和得民心,十分关注民生,其紧张方法不包括( A )。

A.匡正君心 B.轻徭薄赋

C.赈灾救荒 D.行经界法

54.朱子的“民本”思想紧张是对( B )思想的继续和发扬。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55.朱子社仓,原名“( A )”,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朱熹创始并命名的一个民办社仓。
后人为了纪念先贤朱熹这个惠民善政,遂改称为“朱子社仓”。

A.五夫社仓 B.武夷社仓

C.沧洲社仓 D.云谷社仓

56.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他们意在( D )。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驳君主专制

C.主见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57.朱熹说:“丘民,野外之民,至低微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诸侯无道,将使社稷为人所灭,则当更立贤君,是君轻于社稷也。
”这反响了朱熹( A )。

A.承继传统民本思想 B.强调经世致用

C.重构儒家伦理秩序 D.主见选贤与能

58.下面可以表示朱熹的民本思想的是( D )。

A.富国 B.尊君 C.均平思想 D.足食为先59.据《康熙崇安县志》记载,朱子在石碑上刻《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以记五夫社仓的建成,并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警诗:“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
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
”借以劝戒( B )。

A.地方官吏 B.管理职员

C.封建君主 D.当地公民

60.朱熹具有深厚的恤民情绪。
淳熙九年(1182),朱子任浙东常平茶盐司提举不到一年,因弹劾浙东台州知事( A ),得罪了当朝宰相王淮而被迫辞职。

A.唐仲友 B.陈宋霖 C.诸葛廷瑞 D.陈亮

61.朱熹在注释“《大学》时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时,他说:“言能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主如父母矣。
”这表示了朱熹重民主见中的哪一方面?(A)

A.“爱民如子” B.“取信于民”

C.“与民同乐” D.“富民为本”

62.朱熹认为要改变台州常常涌现水旱磨难的情形须要( A )。

A.兴修水利,建造水闸

B.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水资源

C.保育耕地,保护水源

D.建立应急制度,加强灾后重修

63.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知南康军期间,先后发布了( B )《申谕耕桑榜》等一系列文告,疏导农人不误农时、勤力务农。

A.《条奏经界庄》 B.《劝农文》

C.《申诸司状》 D.《北溪字义》

64.朱熹认为,州官县吏应以劝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
每年( B )春耕之时,载物出郊,褒奖种田,如果百姓耕种不勤、耘耨不细,田间管理不善,那就要归咎于州官县吏“劝课不勤”,以此作为当时考察地方官员的标准和内容。

A.一月 B.仲春 C.三月 D.四月

65.朱熹任同安主簿、知漳州期间,大力实行( A ),目的在于整顿赋税,清理有田无税、无田有税的乱象,并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A.正经界 B.正板籍 C.正田税 D.正计产

66.“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南康军遭遇特大旱灾,朱熹坚持把旱灾之年( A )作为抗灾救灾的主要举措之一,及时缓解了农人的包袱,也成为其他各县争相传录之法。

A.减免百姓税赋和免除历年旧账

B.立足预防,主动戒备

C.分级卖力,加强督查

D.转移群众避免百姓伤亡

67.乾道三年(1167年)秋,闽北突遇大涝,起初朱熹与崇怎知县商榷,哀求地方年夜富用藏粟赈救饥民。
但为长远计,朱熹便提出了建立( A )的办法,以此来办理农人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

A. 社仓 B.谷仓 C.粮仓 D.义仓

68.朱熹认为:“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
他哀求属下“使凡州县守卒告以劝农为职”。
荒灾缓解之后,朱熹向所辖三县发布( B ),劝灾民,务敦本业,在大旱后,趁此天时多耕阔种。

A.《农桑基要》 B.《劝农文》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69.南宋中期,官吏贪污成为当时的痼疾。
朱熹指出:“今日之监司,奸赃纷乱,肆虐于病民者,莫非宰执台谏之亲旧来宾乎?”他呼吁朝廷必须对贪婪的官吏给予重办,表示了朱熹民本思想中的( B )思想。

A.仁政 B.廉政 C.德政 D.法治

70.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到( C )后,即日与僚属寓公钩访民隐,昼夜不倦,乃忘寝食,据明戴铣《朱子实纪》载:朱熹“常常微服私访,理解实情,单车屏徒从,以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廓肃然”,在当地掀起了一场惩贪风暴。

A. 闽北 B.上虞 C.浙东 D.台州

71.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到( D )地界巡查时,路途遇见饥民成群结队向外地亡命,经由查访,他理解到,这是由于知州唐仲友在荒年违法催逼赋税,才使民不聊生,故朱熹先后六次给孝宗天子上了按劾唐仲友的奏状。

A.宁海 B.上虞 C.会稽 D.台州

72.朱熹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曾提出( D ),习近平总布告在中心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A.“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

B.“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其心伤则本伤,其本伤则干凋瘁而根柢蹶拔矣。

C.“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

D.“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73.朱熹“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表示了( B )思想。

A.爱国 B.民本 C.仁爱 D.法治

74.朱熹的民本思想还表示在( A )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贰心系百姓,深知民众之苦,更哀求自己,哀求子孙后代厉行节俭。

A.《朱子家训》

B.《白鹿洞学院揭示》

C.《愧讷集》

D.《治家格言》

75.朱熹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生平倡行“德政”。
( D )中的诗句“农苗怀岁功,壶将祝神灵”,写农人提壶献酒、敬拜社神,表明十分熟习农事、重农爱农,是墨客早期“民本”思想的抽芽。

A.《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

B.《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C.《石廪峰次敬夫韵》

D.《社日诸人集西冈》

76.朱熹的《秋日告病斋居奉怀黄子厚刘平父及山间诸兄友》中“况复逢旱魅,农苗无余收”,描述地方上发生特大旱灾的环境,流露出墨客( A )思想。

A.忧世济民 B.安贫乐道

C.闲适淡泊 D.热爱祖国

77.朱熹在《督役城楼》中写到“祗役郊原上,暄风一吹衣”,刻画了在萧瑟秋风中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隶役们,对他们承受建筑城池的沉重劳役寄予了无限同情,表示了墨客的( B )思想。

A.爱国 B.民本 C.仁政 D.法治

78.崇安大水肆虐,去世伤达数百人,朱熹“奉府檄行视水灾”,并作( C ),记载了参与赈灾活动的察看路线情形和沿途所见所闻,通过“伤哉半菽子,复此巨浸攻”“阡陌从横不可寻,去世伤散乱正悲吟”等措辞,充分表达自己关心民瘼、恤民安民的思想感情。

A.《水口行舟》

B.《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C.《杉木长涧四首》

D.《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79.朱熹笔下的“雨”有“喜雨”“苦雨”“骤雨”等,但墨客的感想熏染都“疑是民间疾苦声”,其“民本”情结时刻不忘。
( A )中写道,“起望平畴烟草绿,只今投笔事农耕”,雨后野外活气勃发,墨客决意投笔从农,表达其与村落民休戚与共的情绪。

A.《和喜雨二绝》

B.《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C.《不雅观书有感》

D.《好事近·春色欲来时》

80.《山馆诸兄共赋骤雨鹭鸶二绝》写久旱逢甘霖的场景。
个中“平畴焦渴不堪论,箫鼓悲秋彻帝阍”极言旱魔何等嚣张、百姓焦虑难耐的窘境。
“从今认得横塘路,水远天长百不忧”暗寓若能长此风调雨顺,民众即可无忧的美好心愿。
全诗流露了墨客( D )的情怀。

A.悠然自得 B.忠君报国

C.壮志未酬 D.与民同甘苦

81.朱熹的“民本”诗取材广泛,即便是家乡闽北山区民间的萝卜、白菜、竹笋等普通的日常蔬食,墨客一旦兴之所至,也常常被信手拈来而入诗。
例如,墨客曾以家乡盛产的( B )为题赋诗一首《乳饼》:“清朝荐疏盘,乳钵有真味。
不用精琼糜,无劳烂羊胃。
”此诗引用东汉“烂羊胃”的典故讥讽无良官员忽略民生,充分反响墨客嬉笑怒骂皆情系百姓的艺术功力。

A.豆乳饼 B.豆腐乳 C.牛乳饼 D.抹茶饼82.朱熹在山水诗( C )中突发奇想地写道,“家家有廪高如许,大年夜大好人间快活年”。
墨客希望天下每个普通老百姓家里都能有一个像南岳衡山石廪峰这样高大的粮仓,但愿大家都能过上“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幸福生活,可见墨客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温饱记挂心上。

A.《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

B.《鹧鸪天·暮雨朝云不自怜》

C.《石廪峰次敬夫韵》

D.《百丈山记》

83.朱子阐释和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他为( A )作注,将不雅观点阐发个中。

A.《四书》 B.《西铭解》

C.《启蒙》 D.《性理字训》

84.朱子知南康军时发布了( C ),称“无籍者给食,有籍者以次差补职事”,惜才爱德之心可见一斑。

A.《劝农文》 B.《北辰辨》

C.《招学者如郡学榜》 D.《南岳唱酬集》

85.朱子理学主要传人“漳上真儒”陈淳所著的(B )被尊为“东亚第一部哲学辞典”。

A.《韩文考异》 B.《北溪字义》

C.《通书解》 D.《中庸章句》

86.朱熹在《壬午封事》中说:“四海之利病,系于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于守令之贤否。
欲斯民之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这表示了朱熹( C )的主见。

A.轻徭薄赋 B.反腐倡廉

C.任贤使能 D.爱民如子

87.朱熹上疏朝廷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他认为薄赋恤民乃( B )。

A.社稷之本 B.王政之本

C.社稷之基 D.王政之基

88.朱熹的民本思想以其天理不雅观为政治哲学根本,其政治哲学的目标在于建构形而上的道德宇宙不雅观,这一体系包括存在论、伦理学、修身方法论和( D )。

A.贵生济世说 B.仁礼中央论

C.定分止辩论 D.经典注释学

89.朱熹认为,民众的根本在使之足食,衣食足才能懂得遵守封建礼节,而衣食足的紧张问题是务农,农业发展了,民众衣食富余了,封建礼法秩序才得以保障。
由此,朱熹进一步提出其( B )的详细方法。

A.务农重谷 B.足食为先

C.使民以时 D.恤民省赋

90.朱熹在《劝农文》中说:“民生之本在食。
”朱熹不仅继续传统的“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而且提出( C )的主见。

A.粮谷之本在农 B.社稷之本在农

C.足食之本在农 D.国富之本在农

91.以下表示朱熹“均贫富”思想的是( A )。

A.“余者收税,不敷者免税”

B.“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

C.“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

D.“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

92.南宋时,“苛税猛如虎”。
朱熹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轻赋税是朱熹主见以民为本履行( A )的紧张内容。

A.仁政 B.善政

C.本固邦宁 D.廉政爱民

93.朱熹苦读儒家经书,励志圣贤之学,一贯关注着屯子、农事和农人,多次环绕农业民生谈及“民以食为天”等话题。
这是儒家( D )思想在他身上的表示。

A.互敬互信思想 B.格物致知思想

C.仁而有序思想 D.民本思想

94.朱子为官清廉,为百姓舒展正义,乃至不顾个人安危,竭力同朝中贪官和权贵抗争。
他深入到屯子和百姓之中,理解民情,关心百姓疾苦,研究现行政策,为政多有建树。
这表示朱熹民本思想中的( A )思想。

A.惩贪安民 B.薄赋恤民

C.爱民如子 D.足食为先95.( C )是中国古代倡导的根本从政代价理念。
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

A.“大一统”思想

B.无为而治

C.民本思想

D.以德治国

96.朱子视民如伤。
下面表示其劝农耕种,倡导重农,重视民生的是( B )。

A.“视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悉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

B.“今来春气已中,土膏脉起,正是耕农时节,不可迟缓,仰诸父老,教训子弟,递相劝率,浸种下秧,深耕浅种。

C.“何谓风尚?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

D.“无籍者给食,有籍者以次差补职事。

97.相传朱熹家乡的( B )胜利竣工之际,墨客欣然在仓壁上赋诗一首《题米仓壁》与米仓管理职员共勉,用诗句“度量无私本年夜公,寸心贪得意何穷”来劝谕要做到大公无私,管好当地老百姓的社仓,这充分表现了墨客关心民生、倡导勤政为民的高风亮节。

A.武夷社仓 B.五夫社仓 C.武夷米仓 D.五夫米仓

98.“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落民心者失落天下。
这句话与我们在培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要贯彻的( C )相似。

A.加强政府自身培植

B.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C.公民当家作主

D.巩固和加强农业根本地位

99.乾道七年(1171)夏,朱子筹建( B ),超出常规赈恤范围,向全面社会保障提高了一步,它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新发展。

A.五福仓社 B.五夫仓社 C.武夷仓社 D.武夷精舍

100.朱子主见薄赋,反对重敛。
下面表示其薄赋恤民的是( A )。

A.“视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悉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

B.“无籍者给食,有籍者以次差补职事。

C.“何谓风尚?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

D.“今来春气已中,土膏脉起,正是耕农时节,不可迟缓,仰诸父老,教训子弟,递相劝率,浸种下秧,深耕浅种。

来源:南平团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