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释义:
“经”读明白之后,再去读诸子百家的学说。《三字经》中仅仅说了五个人,老子、庄子、荀子、扬雄、王通。我不知道后两者凭什么能被《三字经》收录,我并没有读过他们二人的著作,因此不评,但就普通意义上来说,他们二人是不应该进入诸子百家的。由于诸子百家是特指先秦那个时期。至于后来涌现的“子”,我对他们并不大感冒,大概我是“厚古薄今”了吧。
现在来大略说说诸子百家吧,最盛行的莫过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在当时和儒家并称为儒墨,是当时的两大显学,可惜后来墨家消逝了。别的的还有田舍、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医家、名家、小说家等。
其余,值得把稳的还有三人,虽然他们并不属于诸子,但他们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生经历很特殊。他们分别是甘德、石申和鲁班。著有《甘石星经》的甘德、石申,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他们二人研究诸天星辰,创造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记载了约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末了一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鲁班,他发明了锯、石磨,还有攻城的云梯等很多东西,实在是令人惊叹。
我一贯以为人的种类越多越好,社会人才该当有多种评价体系,像秦国的战功爵制和封建时期的科举制,虽然都是平民上升的通道,但还是太单调了。相反像春秋战国、三国等浊世,由于没有了评判标准,以是各种人才应社会须要就涌现了。浊世出人才,也正是由于如此。当今的社会,代价多元化,然而还不足,还要更多元,但不是像美国那样在性别上搞发明,什么同性恋、双性恋之类的,乱七八糟的。该当是一种康健的多元化。
原文37: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天子,号三皇,居上世。
…… …… ……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释义:
此段紧张先容的是中国自上古传说时期一贯到民国的历史概况,不过不才以为其概括的还不足。该当这样: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国。
对付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几千年的历史也太过漫长,要全部理解那是不可能的,《三字经》虽然把各个朝代都概括了一下,但还是太多,不若只留个朝代名字,这样也可以减轻影象包袱。
原文38: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释义:
二十四史虽然很多,但是真正写得好的只有四本,它们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在读这些历史著作的时候,可以参考“五经”和《资治通鉴》来相互印证。在读四史的过程中,还可以参考朝代实录,这样就可以通达古今之事,就彷佛亲眼看到一样。口里朗诵着,心里斟酌着,朝朝暮暮存心于此。
原文39:
昔仲尼,师项橐(tuó),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释义:
孔子曾经向神童项橐学习,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且如此勤学好问,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赵中令呢,说的便是赵志敬那个臭羽士,啊不,说秃噜嘴了,实在说的是宋朝的宰相赵普,有关他呢,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当赵普当了宰相之后,另日间事情,晚上回家读《论语》,对付事情多有裨益。对付像赵普这样已经当官的人来说,学习尚且如此勤奋,更何况那些平民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