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或如荷花,或如橘柚之花,皆各有其芳香郁烈,而我是那多事的风,把众喷鼻香气来作四下播扬。

同作者一样,因自己名字中也有个“风”字,对风中的荷花叶格外觉其十里清馨。

也正是这个缘故,便决定写一写周邦彦的“逐一风荷举”。

苏幕遮

一首苏幕遮寥寥数语道出荷之神韵

宋.周邦彦

燎沉喷鼻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逐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细焚沉喷鼻香,来肃清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晓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迢遥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惦记我,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

仔细读周邦彦的词,虽说多是男女之情事,但提到写景之句,真是叫民气里灵动,寥寥数语,捕捉风貌,达到真切之境,令人拍桌赞叹。

此篇便是范例例子。

一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逐一风荷举。
”写出荷之神韵,有种至高无上,后人难越之势。

净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荷之美,本来便是超凡脱俗,经水而出,沐浴水之灵气,而这一“举”字更是点睛之笔。

“举”字含有力度,即便是在风中,也是健壮的,而健壮中又充满妩媚,风之拂动,荷之轻舞,艳而不妖,自有清秀之力。

王国维评价说,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逐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曾说周邦彦之词乃娼妓之作,完备比不上秦不雅观的淑女之作的王国维,这里也带着极强的欣赏之心,肯定了周邦彦的这首写荷之作:“真能得荷之神理”。

的确,比较其他写荷之作,高下一看便知,这里比拟下姜夔的《念奴娇》、《惜红衣》。

念奴娇

宋 .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喷鼻香飞上诗句。

日暮。
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次沙际归路。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

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渲染荷叶在微风中摇荡,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

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

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暗香飞上我赞颂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

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随意马虎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散乱,使我愁恨悲凄。

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

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拜别。

惜红衣

宋.姜夔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
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
墙头换酒,谁问讯城南诗客。
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

虹梁水陌,鱼浪吹喷鼻香,红衣半散乱。
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
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

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我逐日在竹枕席上乘凉,操琴读书丁宁光阴,纵然睡醒了也觉怠倦无力量。

用泉水细细地洗濯,用利刀将鲜甜的瓜果切劈。

我每天精心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可我比杜甫寂寞,不能隔着墙头把酒索,又有谁会来问候我,我不是那城南诗客。

家中孤寂冷落,西风微寒,落叶的柳树,哀鸣的老蝉,都在见告我已经到了秋日。

面前拱桥如月,湖堤漫长,鱼儿随波嬉游,湖面飘着暗香,荷花却已半数凋零枯黄。

系船登岸遥望故乡,在那茫茫天涯的北方。

可惜在这水岸沙边,不能与旧时的美人一同游览。

想问什么时候才能同赏,面前这水乡湖塘秋日的风光?

比拟之下,不丢脸出,姜夔的《念奴娇》、《惜红衣》虽均为写荷之词,且写词之言颇多,但只得荷之貌,却无荷之神,有种隔雾看花之恨。

或许,这也是周邦彦这首《苏幕遮》流传广泛的缘故原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