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渐行渐远的年俗,日益衰落的传统,带走了关于年的各类感想熏染,让年味愈来愈淡。

我国地域宽广,民族浩瀚,东西南北中,过年风尚不一。
不少丰富多彩的过年民俗,在民谣中都有表示。

比如老北京,从腊八开始就有了年的征兆,有一首民谣曰:“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便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不过,绝大多数地方,真正意义上的过年,一样平常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尾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小时刻哼过的过年平易近谣你还记得几首

说到过年,东北人特殊看重在过年的时候讨个吉利。
“姑娘要花,男孩要炮,老头要个新烟袋,老太婆要副裹脚套。
月朔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
”这首民谣中,“讨”字贯穿始终。

而河南人也有着相同的爱好:“年来到,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个煊(xuan)棉袄,老头要个新毡帽。

过年民谣中,反响小年到大年三十之间的民俗浩瀚。
如山西的:“二十三,灶王老爷上了天;二十四,刷下对子写大字;二十五,家家户户糊窗户;二十六,上街去割过年肉;二十七,百口老小都洗脚;二十八,糕儿馍馍两笸箩;二十九,提上壶壶灌烧酒;年三十,供上祖宗摆上肉。

河南的:“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还有陕西的:“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月朔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湖北的:“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沐浴);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

这些民谣,唱起来朗朗上口。

湖南人的过年民谣也蛮有韵味。
如长沙的:“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婆婆要新衣,爹爹要新帽”。
邵阳的:“二十一,做准备;二十二,扫庭院(大肃清);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杀年猪;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贴对联;二十七,杀线(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尼(方言),炖烂煮烂呷(qia) 。

衡阳、永州的:“二十一,打主张;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猪肉(或杀肥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团圆酒。

过年时,小孩子最是高枕而卧的了:“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动怒升得比天高。

过了三十,就要拜年了,这会儿的童谣就会唱道:“大年初一便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
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
烤罢年火往家跑,拜罢年来兴致高。
一拜爷爷福寿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体好。
百口老少都拜了,欢欢畅喜吃年糕。
”孩子们一边给大人拜年,一边讨要红包。

在又一个春节来临之际,重新探求一下过往的影象,回味一下儿时听过的过年民谣,从民谣中感想熏染那份浓浓的年味,感想熏染传统文化和过年风尚的魅力,其乐融融。

这些年来,电视和网络的遍及,央视春晚的渗入,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质量的提高,让许多人感到年味已淡,催生了一种念旧情结。
人们期盼,中国人的春节,不仅仅是一个万家团圆、愉快的节日,更是一个文化含金量高的节日。
这样的传统节日,不能也不应该缺失落过年民谣的点缀。

人们期盼,中国人的春节,不仅仅是一个万家团圆、愉快的节日,更是一个文化含金量高的节日。
这样的传统节日,不能也不应该缺失落过年民谣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