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8年,在数次上书朝廷后,杜牧终于获准回到京都任职,结束了他长达数年的在偏远之地任职刺史的经历。
公元843年年夜公元848年之间,杜牧先后任职黄州、池州、睦州刺史。这三州皆偏远而狭小,既阔别政治中央,又无事可做。这是他最为痛楚的一段经历。入仕以来,杜牧从未忘怀国家大事,纵然在偏远之地,他也时候关注北方场合排场。给李德裕的几封信便是写于此时。然而李德裕却从未给他复书,也不见朝廷提拔。他以为自己就要在这穷山恶水终老生平了。
就在绝望之时,朝廷的一纸调令发来,不能不让杜牧大喜过望。
公元848年的秋日,杜牧回到长安,任职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这是一段愉快的日子。然而,一年之后,弟弟杜凯那边溘然传来:杜凯眼疾恶化,身体弗成了!
困难温馨往事
这一如晴天霹雳,杜牧一下子以为天旋地转。除了妹妹,杜凯是他在这个世上最亲的亲人了。稍一顿神,昔日兄弟情深的片段一幕幕浮现在面前:
杜牧和弟弟都出生于爷爷杜佑位于樊川的别业中。杜牧出生的那一年,爷爷被任命为宰相。此前,杜佑由于编撰二百卷的《通典》而成为大唐有名的学者。长安杜氏一贯是名门王谢,仅大唐一代,就出了宰相11人。杜牧四岁那年,弟弟杜凯出生。兄弟二人成长于世族官宦之家,自小鲜衣美食,童年充满了欢快。但在杜牧十岁那年,爷爷杜佑因病去世。爷爷的家产被分给三个儿子。
杜牧的爸爸杜从郁分得30间房屋。杜从郁自小多病,分家之后,病情加重。一家人靠着分得的家产生活,没有了其它来源,坐吃山空又要治病。很快家产用光,屋子也被逐渐用于抵债还息。一年后,父亲杜从郁也病逝了。父亲去世之时,家里已经开始租房居住。随后几年,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处流浪,一年之内要换租八九次。
杜牧永久无法忘却他和弟弟一起走过的那些艰巨的日子:家里缺粮,两个人一起到郊野挖野菜充饥,纵然是野菜,兄弟两人还会相互谦让让对方吃饱;寒夜风大,布被轻薄,兄弟两人抱着相互取暖和;夜晚点不起烛炬,兄弟两人就白天冒死读书,晚上坐在月光下相互温习……那一段最困苦的日子,在此后长久的经历中,却成为兄弟二人最温暖的影象。
公元832年,杜凯中进士,两年之后,应镇海节度使李德裕的约请,出任镇海府巡官。杜凯上任的那一天,杜牧长舒了一口气:弟弟终于走上仕途了,终于可以独立了。他以为,兄弟俩最困难的日子从此彻底过去了。
辗转各地任职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年之后,正在洛阳任职的杜牧接到弟弟书信。信上说,弟弟因患眼疾,双眼不能视物。这无异于当头一棒,杜牧险些站正不稳。他立即在洛阳探求名医,又请假赶赴扬州,弟弟因生病辞职,此刻正闲居扬州。
扬州依然花柳繁盛,流莺各处,杜牧却再无心情重上青楼。他陪着杜凯,整日住在禅智寺里。虽然弟弟不能视物,心情好时,杜牧还是牵着他到处走走;大多数时候,就呆在寺里,和弟弟磋商学问,聊些闲事。这样的日子倒也过得飞快,转眼间,杜牧陪着弟弟已经在扬州闲居了100天。按当时的规定,官员请假超过百日不上任,就算自动去职。去职就去职吧,杜牧依然留在扬州陪伴弟弟。他的第一次担当京官,就这样由于弟弟而自动离职了。
好在过了一阵,弟弟的眼疾虽然未曾好转,但也没有恶化。为了自己和弟弟两家人的生活,杜牧不得不再度出去谋职。
这一次,他选择了就近的宣州,再度给崔郾的弟弟崔郸充当幕府。上任之际,他将弟弟一家带在身边以便于照料。 在宣州一年后,朝廷又调杜牧赴京任职。杜牧只好将弟弟送往江州(江西九江),奔投堂兄、江州刺史杜慥。回京安顿好之后,当年冬天,杜牧又奔赴九江陪伴弟弟,并且准备带弟弟回京照料。那个冬天,杜牧一贯陪弟弟在九江度过,春节之后,杜牧得回京上班了。他整顿好行李,敦促弟弟动身,不料杜凯却临时变卦,他说:我就随着堂兄吧,他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杜牧一惊,忙问自己是不哪里做得不好,引起弟弟反感。杜凯却微微一笑说:兄长想哪里去了,京官不比外官,薪俸微薄,住房又挤。话未说完,杜牧陡觉悲从中来,他连忙转身,两行泪水已从脸上快速滑落:自己为官已经十载,如今仍是无力照料弟弟啊!
此后五年,杜牧任职于偏远的黄州、池州、睦州。在黄州期间,他又听说有一位眼医医术高明,他立即不远万里重价相请,并和年夜夫一起前往弟弟处治疗,依然没有效果。他只能独身只身返回黄州,从此每次发俸,都留下大部分,派人送往弟弟和妹妹,养活两家人的生活。
再赴地方为官
公元848年,杜牧终于阔别偏僻的诸州,回到京城长安。但不久之后,却溘然听说弟弟眼疾迅速加重。接到报信的一瞬间,昔日与弟弟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浮现面前。此时此刻,他唯一的想法便是要去陪伴弟弟!
但他深知,要养活自己和弟、妹三家人,还要为弟弟治病,弃官前去是切切不现实的。
他唯一可想的办法,是再次放弃京官,钻营离弟弟较近的地方任职。他立即拿出纸笔,向朝廷写信,要求前往杭州任职。他一笔一划地写道:(我弟弟)聪明俊杰,非平凡人,不幸失落明废弃,穷居海上,只有一兄,仰以为命……写到伤感处,他放下笔来,号啕大哭,哭完接着再写。但要求未获批准。
杜牧立即写了第二封请调信,这一次,他钻营的是湖州。在信中,他沉痛地写道:臣今年四十八岁,已经耳聋齿落,自知可能不久于人间,愿在去世前能到湖州任职,以便求取能人异士为弟弟治病。第二封依然未获批准。杜牧连续写信求去湖州,持续写了三封,朝廷才终于赞许调他任湖州刺史。
公元850年,杜牧出任湖州刺史,到任之后,他全力求医为弟弟治病,却仍旧回天无力。
851年2月25日,杜凯病逝。弟弟的病逝,对杜牧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一韶光,他万念俱灰。仕途出路,美女红颜,霎光阴都似镜花水月,人间间,他彷佛再无所求了。安排好弟弟的后事,杜牧立即请示朝廷,再回京任职。
陪同弟弟长眠
得到朝廷赞许后,杜牧带上弟弟的灵柩西归长安。长安是他们的家乡。自从公元828外出谋职,一晃眼,23年过去了。23年来,阔别故乡,兄弟二人状如秋蓬,聚少离多。这一次,他们终于一起回家了,终于,再也不会彼此离开了。
回到长安之后,杜牧倾其所有,在爷爷曾经的庄园上,在兄弟二人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重修了樊川别墅。自此之后,杜牧脾气大变,变得不爱交游不喜宴集,公余无事,就在樊川别墅内闲住。
公元852年的春天,杜牧开始频繁做梦。梦中,总有人以各种办法暗示他即将去世。这年仲春,杜牧将弟弟的灵柩妥善安葬在樊川附近。之后,他为自己写好墓志铭,开始包罗并点火自己平生的诗文手稿,只留下个中的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做完这统统,果真大限来临,杜牧从容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