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麻:枲(xǐ)也,一种茎皮纤维植物,从⺁从林,会意字。厂是屋檐的象征,而“林”是麻皮挂在屋檐下面的样子。会屋下劈麻晒麻之意。
麻包括大麻、亚麻、苎麻等。古代专指大麻。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等。如《礼·内则》:“女子执麻、枲,学女事,以共衣服。”
麻也指夏布丧服,如:“披麻戴孝”。
由于将纤维麻弄成织布质料须要将麻纤维一根根的剥离出来,以是也引申为“纷乱”之义。如“麻烦”。
麻布衣服比较粗糙,以是麻也指粗糙不平的,如《聊斋志异》:“衣服朴洁,而微黑多麻”。
还有一些方言的说法,如四川方言“麻杂杂”,这里的“麻”是不清不楚的意思。
麻也指浩瀚、混乱,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麻亦姓,《风尚通》云:“齐大夫麻婴之後。”汉有麻达注《论语》。
纯:丝也,形声字。从糸,屯声。战国笔墨“纯”或从束、屯声,或从市、屯声。糸、束、市三旁古通。
“屯”甲骨文象豆类植物萌芽时艰屈曲地拱出地面形。后来还引申为聚拢、驻守,纟屯结合,意为成捆的丝。
“纯”本义是蚕丝。《仪礼·士昏礼》:“女次纯衣纁袡。”郑玄注:“纯衣,丝衣。”
美丝美酒、其不杂同也。不变曰醇,不杂曰粹。又云:不杂曰纯,不变曰粹。《易·乾卦》:“纯粹,精也。”又如《礼·郊特牲》:“贵纯之道也。”
不杂则一、一则大。以是纯也延伸指纯挚、大。如中山王方壶:“是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 又如《诗·周颂》:“文王之德之纯。”
纯也作副词,表示全部,如:“纯属虚构”。
纯也指精通、闇练,如:“出神入化”。
纯也指包束,如《诗·召南·野有去世麕》:“野有去世鹿,白茅纯束。”
泰:滑也,从水,大声。水在手中,下澑(liū)甚利也。与辵部达字义近,皆他达切。
《左传》:“汏輈,及鼓跗,著于丁宁。”“汏輈,以贯笠毂。”皆滑之意也。滑则寛裕自若,故引伸为纵泰。如论语《论语》“泰而不骄”是也。
《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如《易·泰卦》:“天地交泰。”
泰又甚也。如《诗·小雅》:“昊天泰怃。”
泰又大也。如《前汉·郊祀歌》:“扬金光,横泰河。”
《礼记·曲礼》:“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孔颖达疏:“泰,大中之大也。”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用麻做的帽子是古礼的哀求。现在改用黑丝做帽子,比用麻做的帽子节省,我就随从众人的做法。晋见国君要先在堂下行拜礼,这是古礼的哀求,现在大多数人却直接在堂上行拜礼,这样太过分了。虽然有违众人的意见,我却要屈服在堂下就行拜礼。
这一章评论辩论的是孔子对待礼服和礼节的问题。对待礼服孔子附和节俭,但对待礼节孔子却坚持不可变动。足见孔子有自己的主见,不盲目更随潮流。
朱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矣。”
孔子所还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做任何事首先要考虑义,再考虑利,也便是形式可以灵巧,但原则不能变。
吕端大事不糊涂
明代哲学家李贽曾下下一副楹联:“诸葛生平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被后世一个伟人用来赞赏一个元帅,一下子让这句话火了起来,变得大家耳熟能详。
诸葛指诸葛亮,吕端是北宋初期宰相,字易直,河北廊坊人。
吕端性情随和,不爱计较小事,他对官位高低、金钱多少等问题表现得非常漠然,家里没米下锅了,他妻儿急得团团转,他一点都不急,依然在看书。
吕端出使高丽的时候,碰着了强风暴,大风将船樯折断了,船上的都惊骇万分,只有吕端还淡定自若地在书斋里面看书。
但在大事面前,他是个非常讲原则的人。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真个想法。
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时,遭到部分朝臣反对,他们认为吕端“糊涂”。
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并作了一首钓鱼诗,个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姜太公钓鱼处)须问钓鱼人。”吕端拜相时,已年届六十,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重用太晚。
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以为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
当时和他有同样声誉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当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感情。
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
过了一段韶光,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个叫李惟清的大臣由于职位调动,他认为是吕端在搞鬼,趁吕端有病在家安歇,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
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天子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吕端刚做宰相的时候,背后很多人议论:这个糊涂虫怎么配做宰相?吕端听说后,也不当一回事。
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反响自我教化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算作了“糊涂”。
吕真个“糊涂”,还在于他的不置家当。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便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
真宗天子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冲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其余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穷苦至此,在凡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大事不糊涂紧张表示在宋真宗的继位事宜上,封建时期,皇位继位时是最随意马虎出岔子的。
想当年赵匡胤去世后,皇后就曾让寺人王继恩去让赵德芳进宫,然而王继恩却偏偏去找赵光义,之后才有赵光义登基成为宋太宗。
自古寺人很少有善类,这位深受赵光义信赖的大寺人,在赵光义刚去世后立时叛变。
李皇后是开国大将李处耘的女儿,和赵光义感情深厚,对子女也很好。她为赵光义生下两个儿子分别是赵元佐、赵恒,只要孩子多那就会有亲疏远近。
李皇后更喜好老大赵元佐,或者说其孙子赵允升。太宗赵光义去世后,李皇后想改立赵元佐为天子,而大寺人王继恩也参与了此事。
赵元佐是天子嫡宗子,只不过赵元佐精神不太正常,还有暴力方向。如果赵元佐登基,那么对付大宋的江山非常不利,赵元佐随意马虎被人利用或者掌握,王继恩可能便是篡权夺位的人。
赵光义一去世,大寺人王继恩立时找到吕端索要遗诏,没想到的是,吕端却把王继恩骗到房间中关了起来。王继恩失落踪后,李皇后就没有了主心骨。
吕端走进皇宫,李皇后见到吕端后问:“先帝已经去世了,正常该当立嫡宗子(赵元佐)为天子,现在该怎么办呢?”吕端回答:“先帝早就立下了太子(赵恒),现在却要变动,怎么可以违背先帝的命令呢?”李皇后见此情景也认怂了,无话可说,在权衡之下,赞许立赵恒为天子。
吕端本身眼神儿不太好,身材还很胖大,行动不便,看起来并不像个精明的臣子。不过吕端却真的是“大事不糊涂”。
赵恒登基的时候,大臣们都跪倒磕头,此时吕端却立而不跪,接着吕端在没有得到任何人赞许下,就擅自走到天子面前,把垂帘掀看,确认了坐在皇位上的人便是赵恒后,才又回到殿下,跪倒高呼万岁。
这便是宰相吕端,帮助宋真宗赵恒成功登上帝位,挽救帝国于危急之中。宋真宗登基前的这段韶光,可谓风起云涌,凶险非常。好在赵恒顺利当上了天子,也把帝国带上了正轨,国家也从此更加繁荣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