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是写五言诗的高手,自称“五言长城”,我们对他都不陌生。
我以前讲过他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如果您还没看过,欢迎您回看哦。
我们本日来读他的另一首五言古绝《送灵澈上人》,这首诗也写得非常美。
俏丽的景物背后,隐蔽了墨客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来探求。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写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期间一位寺僧,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这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墨客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竹林寺
1、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苍苍:深青色。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大略:竹林寺在一片深青色的丛林中,远远地传来了寺里的钟声。
(1)送别的地方离竹林寺远吗?
结合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墨客是送灵澈上人回竹林寺,也便是说,墨客并没有到竹林寺。
但是墨客能看到深青色,而且能远远地听到听到寺里的钟声。
这解释,送别的地方离竹林寺有一段间隔,但并不是太远。
(2)那么,诗人为什么不把朋侪送到竹林寺门口呢?
既然不是太远,为什么墨客不直接把朋侪送到寺门口呢?
这个问题很大略回答。
缘故原由就在这个“晚”字。
由于现在晚钟已经响起,提醒人们该回家了。
可以想见,墨客住的地方还比较远,他也要赶着回家去。
(3)诗人为什么要送这么远?
这个问题很故意思。
墨客离家已经很远了,为什么他要送这么远呢,不是早就该当和朋侪分别了吗?
您会说,这很随意马虎阐明啊,由于他和朋侪之间的交情很深啊。
这是情由之一。
但还有个问题:交情是相互的,为什么朋侪不目送墨客先拜别呢?
墨客此刻离家很远了,朋侪至少该当目视墨客先拜别吧?
大家想一下,是不是这个逻辑?
打个比方:朋友快把您送到家了,但是他离家还很远,不管是由于交情还是礼节,您是不是都该当目送朋友先离开?
这就解释,墨客送朋侪不仅是由于交情,还有其他的缘故原由。
还有什么缘故原由呢?
我们接下看后两句。
竹林寺
2、荷笠带斜阳荷(hè)笠:背着笠帽。
带:携带。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灵澈上人背着笠帽,带着夕阳。
(1)友人为什么要背着笠帽?
我们知道,笠帽一样平常是遮雨用的。
现在并没有下雨,以是朋侪是背着笠帽,而不是戴着笠帽。
这解释了什么呢?
很大略,这解释朋侪本日出门的时候,恰好不才雨,以是他带着笠帽。
那有没有这种可能:本没下雨,朋侪只是随身带着笠帽以防下雨?
这种可能性也不小。
大家都知道,夏天的时候常常会有暴雨(特殊是在南方),如果没有随身带伞的话,人只要出门就很随意马虎被淋湿。
但是,不管是为了遮雨还是防雨,有一点可以确定:朋侪随身带着笠帽,不会由于景象影响到自己。
(2)“带斜阳”怎么理解?
带,这个字很故意思。
斜阳,也便是夕阳,它不是一个物体,怎么能随身携带呢?
很显然,墨客把夕阳算作了一个物体,这是拟归天的手腕。
一个什么样的物体呢?
一个可以带回家的物体。
那这个物体有什么特点呢?
很显然是美好的,不美好的东西怎么会带回家呢?
以是,墨客认为此刻的夕阳是美好的。
笠帽
(3)这句话有什么隐含含义呢?
我们现在知道,朋侪背着笠帽,带着夕阳回家。
而夕阳是美好的,这解释朋侪此刻的心情也是美好的。
那么,这是不是反过来解释,朋侪出门的时候心情不好呢?
我们还是要从笠帽来思考。
朋侪随身带着笠帽,如果下雨,随时都可以戴上,不会被淋湿;如果不下雨,笠帽可以背着,也没有感到多了一个包袱。
你们看,朋侪是不是这样的心境?
“荷笠带斜阳”,便是不下雨的情景,朋侪的心情很不错。
下雨的情景,须要我们来脑补,戴上笠帽也不会影响心情。
这就表达出,朋侪有一种淡然的心境,他不会由于天晴还是下雨,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
大家理解了吗?
这便是这句话的隐含含义。
3、青山独归远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朋侪独自朝青山的方向远去。
(1)“青山”怎么理解?
青山很好理解,便是指竹林寺。
由于这是朋侪要回去的地方。
其余,竹林寺周围也是青色,这也能解释青山指的便是竹林寺。
(2) “独”字有什么含义?
没错,朋侪是一个人回去,但是他觉得到孤独了吗?
很显然并没有,我们前面剖析了,朋侪的心情很不错,由于他有淡然的心境。
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用“独”呢?
以是这里的“独”,不能阐明为“孤独”,还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为什么要用“独”字呢?
我们先剖析“远”字。
青山
(3)诗人为什么要用“远”字?
我们已经剖析,这里离竹林寺并不太远,那么诗人为什么还用“远”字呢?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很受年轻人喜好:天下上更迢遥的间隔,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认识我。
这里的“远”也是同样的意思,不是指实际间隔,而是指生理间隔。
也便是说,墨客在生理上以为竹林寺离自己很远。
竹林寺并不远,诗人为什么会觉得到竹林寺很远呢?
我们知道,竹林寺是佛家寺庙,是清净之地,僧人一样平常追求淡然的心境。
而朋侪也是一个僧人,我们不难推测,朋侪的淡然心境也与此有关。
墨客在生理上以为竹林寺离自己很远,这就解释,墨客以为淡然的心境离自己很远。
(4)这句话表达墨客什么样的感情?
墨客觉得到淡然的心境离自己很远,是不是意味着墨客不想有淡然的心境呢?
实在不然。
我们再转头想这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用“独”来形容朋侪远去?墨客离家很远,为什么还要目送朋侪远去呢?
这不都解释,墨客也想和朋侪一样有淡然的心境吗?
正是由于墨客也想有淡然的心境,以是他才想和朋侪多呆一会,能够感想熏染到这种淡然的心境。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墨客想出家为僧。
墨客只是从朋侪“荷笠带斜阳”的情景中,产生了对淡然心境的渴望之情。
竹林寺
4、整首诗的脉络首先,墨客送朋侪回竹林寺,送了很远,一贯到竹林寺的晚钟声响起;
其次,通过“荷笠带斜阳”,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都不会影响到心情,表达出朋侪有淡然的心境;
结尾,墨客通过“独”和“远”,非常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朋侪淡然心境的渴望之情。
这首诗看起来很大略,但墨客将自己的感情隐蔽地很深。
从写作手腕上看:
(1)墨客利用了拟归天的手腕,把斜阳比喻成一个物体,让“荷笠带斜阳”充满了感情;
(2)墨客还用省略的手腕,将“朋侪下雨戴笠帽”的情景省略掉,交由读者来想象,这样也增加了这首诗的朦胧感;
(3)用前后抵牾的手腕,侧面表达出墨客觉得竹林寺很远,间接引出墨客对淡然心境的渴望之情。
好了,本日的分享就到这里,感激您的阅读。
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哦。
我是沉于古诗,为您解读古诗的感情脉络,让您理解古诗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如果您喜好,欢迎关注我,每天我都会为您解读至少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