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我们欣赏的这首《走马穿行奉送风大出师西征》是岑参的代表作,它为我们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他乡风貌和不一样的他乡感想熏染。
读了它,你才知道什么才是最真实的边塞诗。

《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玄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朝最有异域风情和真实感想沾染的边塞诗豪情直逼李白流传千年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集妍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智囊西门伫献捷。

走马川便是车尔臣河,在今新疆境内,行是歌行,封大夫是御史大夫封常青,诗题的意思便是走马川放歌送封大夫西征。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岑参进入封常青幕府,担当安西庭节度使判官,上司封大夫出征,下属岑参写下这首送行诗。
全诗分为六小节。

第一小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从“风”入笔,写风色。

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那是写滚滚黄河;而岑参这句是写漫漫黄沙。
从走马川到雪海,这里是广阔的塔克拉玛兵戈壁,狂风怒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一片混沌,这便是封大夫驰骋千里的疆场。

第二小节:轮台玄月风夜吼,一川碎胆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承接上句,从白天到黑夜,从风色到风声,从天上到地下。
深秋的夜晚,颜色已经看不见了,转写风声。
风是“吼”的,天上黄沙茫茫,地上飞沙走石,呼啸的狂风卷起斗大的石头,满地乱滚。

“一川碎胆大如斗”的夸年夜堪与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相媲美。

第三小节: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仇敌登场:秋日草黄马肥,是游牧民族发动进攻的最好时节,他们跃马扬鞭,滚滚而来,铁骑卷起的尘土弥漫着金山。
封大将军应时出师迎敌。

第四小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唐军出场——夜间行军。
将军以身作则,夜不脱甲;士兵军容整肃,悄然无声,只听见戈矛相撞,将军与士兵都在疾速的夜行中,凛冽的寒风吹到他们的脸上,有如刀割一样平常,呼应了前面的大风。

第五小节: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从人到马。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蒸腾的汗水在鬃毛上结成冰壳。
将军、战士、战马都在寒风中前行着,墨客呢?墨客也在劳碌着,他正在幕府中起草檄文,由于天太冷,砚台里的墨都冻了。
这样的军队,从上级到下级,从前方到幕府,环境是那样恶劣,但却看不出一丝苦涩,艰巨卓绝的环境反衬军队昂扬的战斗豪情。

第六小节: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样的大胆军队出师,仇敌当然是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我就在幕府车师西门伫望,等待将军您凯旋而归吧,仿佛行云流水一样自然。
这是一首出征歌,没有写打仗,只写出师便戛然而止,结得干净利落。
但我们都能想到,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威武之师的。

全诗写景奇特:“一川碎胆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线旋作冰”等,是那样不可思议,又是那样真实动人,真是“奇而入理”,“奇而实确”。

全诗句句押韵,除前两句外,每三句一小节,每三句一转韵,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铿锵,音调激越,读者就像听着进行曲,踩着行军鼓点一样平常,自然被诗中的昂扬感情所带动。

岑参脾气豪放,有一颗永久年轻的心,看到凶险的环境,他不是胆怯,而是愉快,而是好奇。
这样的性情,再加上六年的他乡体验,造诣了唐朝最为瑰丽的边塞诗。
《走马穿行奉送风大出师西征》是写“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写“雪”,两首鬼斧神工的佳作,堪称岑参边塞诗双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