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能

汝阳王自然高兴,寒暄过后,便道:贵客临门,怎不痛饮一番!
命家人摆酒。
可叶静能却摇头道:贫道不善饮酒。

汝阳王老大不高兴。
叶静能微笑道:贫道虽不善饮酒,可有个小徒酒量甚好,有机会可以叫他来陪王爷痛饮一番。

汝阳王想,莫不是这老道故意搪塞我吧。
叶静能早已看穿王爷心思,说道:我来日诰日就让他到府上拜见。

汝阳三斗始朝天恨不移封向酒泉杜甫诗说出了汝阳王的秘密

又坐片时,叶静能告辞,就这样逃酒而去。
汝阳王虽略感烦懑,却也没太在意。

第二天一早,汝阳王刚起,家人就递上一张名片,说门外有一个小羽士求见。

王爷看看名片:常持蒲。
好怪的名字!

说了声“请”,家人便将羽士带进来。
要说这羽士也太“小”了,小的不是年事而是身材,只有两尺来高!
此人正是叶静能那位号称善饮酒的徒弟,原来是个侏儒!

话不多说,便摆下酒席。
王爷要开始酒量测试。

古人的酒席比今人的要讲究,最紧张是喝出文化,喝出风姿,其间不仅会高谈阔论,还会进行特殊有文化的酒令游戏,比如吟诗作赋之类。

要说这个小羽士常持蒲那切实其实便是酒席之上的顶尖高手,他一边饮酒一边侃侃而谈,先谈学问:什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天道循环,人间兴亡,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是无一不通无一不晓,彷佛说的都是自己家的事儿。
以至于连平时最善于谈天说地的汝阳王都接不上话来。

正当汝阳王和众位陪酒客人还在回味在小羽士刚才的话题,小羽士又开始评论辩论刮风行文化:什么琴棋字画,诗词歌曲,明星八卦,坊间传闻,又是无一不知无一不晓,说得一样彷佛是他自家之事。

汝阳王心思一转,说道:看你这般风姿,定是常饮之人,现在我们正式开始饮酒吧。
——即是说刚才喝的那些酒都不算。
常持蒲恭敬说道:悉听尊主安排。

汝阳王命旁边行酒,众家人早憋着要灌灌这羽士了,便轮番上来斟酒。
就这么又喝了好几巡,小羽士脸不红,语不乱,没有一点醉态。

只见小羽士又饮下一杯酒后说道:这么喝不尽兴,不如弄个大酒缸来舀着喝,那才高兴!

汝阳王笑道:这个好办!
急命部下又找来好酒数石倾倒在在一口大斛(类似大缸的容器)之中,然后两人各拿一只大杯从中舀出痛饮。

终于,汝阳王有点醉意了,再看侏儒道人常持蒲,还是没事儿人一样。

又饮一阵,常持蒲忽然说道:只能饮这杯了,再多便醉。

汝阳王哪里肯信,说道:小师父酒量惊人,何出此言?来,再饮!

可万没想到常持蒲语气突变,很不客气地说道:王爷,难道你不晓得每个人酒量都是有限的吗,干嘛如此强人所难?

汝阳王加倍奇怪:刚才要换大缸的是你,现在说酒量有限的也是你,难道这小羽士疯了?他不管那么多了,又将羽觞递上。
侏儒小道见推辞不了,只好又饮一杯。
刚喝完这杯,只听“咣当”一声,小羽士一头栽倒在地。

汝阳王赶紧俯身去扶,可桌子底下居然没人,小羽士失落踪啦。
怪了!
再仔细一看,创造地上多了一只巨大的酒壶。

过了好半天,汝阳王才醒过闷儿来,原来这是老道叶静能搞的鬼,不知他施了什么妖法,把一只酒壶变成一个小羽士,前来戏耍于我。

汝阳王叫人拿起酒壶仔细量了量,原来这只酒壶刚好能装五斗酒。
以是小羽士喝的酒只要比五斗多一滴,那都必“醉”无疑。

小羽士的酒量是多少

这则传奇故事出自《太平广记》。

故事里小羽士的酒量是五斗,有学者打算,唐代的一斗大概合本日的2000毫升,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一斗酒大概相称于本日的四斤酒。
那么,这个小羽士的酒量是李白的5倍,也便是本日的20斤酒。

上面故事里说小羽士是“酒壶”所变,是为了让读者易理解。
在古文中,小羽士是一种叫做“榼”(ké)的酒具所变。

双鱼榼

白居易诗:“篱下师长西席时得醉,瓮间吏部暂偷闲。
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

这说的是,或在飘雪之夜,或在赏花之时,闲来无事,抱着双鱼榼痛饮美酒的快哉光景。

故事中善饮的汝阳王,还真是确有其人其事。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写了当时八位能饮酒的绅士,除了今人乐道的李白之外,个中一位正是汝阳王:

杜甫《饮中八仙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王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诗中夸年夜地描写他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
在路上看到麴车(装酒的车子)就会流起口水,还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这个地方去,由于那里儿“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

然而,既然号称是“仙”,那就不是嗜酒如命的酒鬼,一定有极其过人之处。
汝阳王虽然贪杯,却有一个巨大优点:严谨。

《新唐书》载:琎,眉宇秀整,性谨絜,善射,帝爱之。
封汝阳王,历太仆卿。

《唐语林》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李琎陪叔父玄宗嬉戏,玄宗摘下红槿花一朵放在他的帽子上,花朵和帽子都特殊光滑,只能勉强放住。
接着,善于音律的李琎又为玄宗天子奏了一曲《舞山喷鼻香》,曲毕,红槿花依然戴在帽上没有坠落,玄宗大喜,夸赞汝阳王:“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

一曲弹罢,花不坠帽,可见汝阳王之的严谨性情超乎凡人。

如仔细品读故事,汝阳王一贯陪喝,小羽士“醉”了他也没醉,以是汝阳王才是真正的“酒神”!

小故事里的汝阳王,始终饮酒始终复苏,可见他乃酒醉心明之人。
这也恰好和史籍条记中他的严谨形成呼应。

要说这位汝阳王本来该当是当天子的,他父亲李宪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三弟李隆基,这样李隆基才成为玄宗天子。
如果李宪当初不让皇位,那么宗子汝阳王便是大唐天子。

以是,汝阳王到底是嗜酒还是借此躲避繁芜的政治,还真的难说。

因此,杜甫诗中“三斗始朝天”,“恨不移封向酒泉”一句也就有了别解:喝醉了上朝,还要把自己分封到鸟不拉屎的边陲去,这哪里是醉酒,这分明是借酒躲事儿啊!

实在杜甫这句诗不露痕迹地引用了一个典故:移封酒泉。

晋武帝有个叫姚馥的马官儿,极好饮酒,又特殊爱读书有才华。
晋武帝登上王位后,要将他封为朝歌县令,说朝歌之地有的是美酒,这下可以知足他了。
然而姚馥却说:朝歌曾是殷纣王酒池肉林败国之地,自己在那里当官还饮酒,这不是把皇上当成纣王了吗。
晋武帝听了很高兴,便改封他到酒泉当太守了。

以是,杜甫说汝阳王“恨不移封向酒泉”,一定是说他欲借酒而阔别昏乱的政治。
汝阳王绝不是昏昏醉翁,心中定有难以施展的政管理想。
故此,饮中之仙绝不是随便说说的。

末了来阐明一下:酒壶所变的小羽士为什么会无所不知?小羽士那奇怪的名字模糊透露了玄机:常持蒲。

“蒲”便是“樗蒲”,是古人酒席宴上常玩的掷色子游戏。
常持蒲,意思便是“每天在酒桌上掷色子”。

一个酒壶一个色子,那是逢酒必在。
以是说从古至今,人们在酒桌上所经历和评论辩论的统统,他都是见证人!
当然是天文地理、市井俚俗一概全知,唱酬应答、诗词歌赋一概全行了。

至于为什么这么能喝的主儿也会溘然倒地,这分明是在见告人们:美酒虽好,不要贪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