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字写景见情趣
——白居易诗中的“乱”字赏析
王传学
“乱”字是个平常的字,意思是没有秩序和条理,混乱、凌乱的意思。古诗中常用作贬义。如唐代墨客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颔联: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意思是:狂风阵阵,剧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用“乱飐”“斜侵”,形象地写出狂风暴雨对美好事物的摧残。
不过,在一些诗词中,墨客用“乱”字写景状物,别有一番天然情趣。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了两首咏西湖春景的名作。
先看写于长庆三、四年间春天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阴里白沙堤。
颔联写莺燕争建新巢,展现了西湖早春的勃勃活气。颈联写西湖的花繁草浅,透露出西湖欣欣向荣的景象。
写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想熏染,却正是墨客在欣赏西湖景致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墨客切实其实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利害来,只以为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
再看作于墨客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的《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环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逗留是此湖。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怀,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一体。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致,谓其“似画图”。 “乱峰”以下三句,详细描述如画之景∶群山环抱,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玉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
写环抱西湖的山峰,用“乱”字润色,写出了山峰随意排列、参差不齐的特点,有一种自然天成的情趣。
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在江州写了一首《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首联描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统统显得温暖而又通亮。接下来两联墨客妙笔点染湖上景物:山杏初发,墨客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墨客用“平铺”示其成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来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成长的力量。说黄鹏“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墨客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春光妖冶,墨客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照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墨客所描述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想熏染,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墨客对诗歌措辞的磨炼,对谋篇布局的考虑。
句中用“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凌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墨客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环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