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情”说:王船山对近古诗学的拓展与重构
作为明清之际的大儒,王船山不仅学问博大宏深,视野开阔,而且与一样平常的经学家或理学家不同,无论其本人的诗文写作还是诗话文论,对付诗文艺术问题都能自成体系、洞彻幽微。“贤人达情以生文,君子修文以函情”(王夫之《诗广传·召南一》,下引船山著作不再标注作者)是船山在《诗广传》当中提出的一个经学问题。但“函情”及与之干系的观点系统,船山在诗话文评当中也常常利用,如果细加审度,可以创造这在船山并非有时随意的借用,其经学意义上的“函情”说,与狭义上的诗学文论并非全不相关,而是《诗》学与诗学内在贯通的理论体系。
儒祖传统的文学不雅观念背后,原来有着一个完全的经学思想系统。但到魏晋时期,已经有“诗言志”(《毛诗序》)与“诗缘情”(陆机《文赋》)的对立,经学不雅观念系统彷佛已经不能充分地席卷与阐明文学现实。后来的文学不雅观念与文学理论,不断有“原道”“征圣”“宗经”之类的哀求,但对付文学自身的艺术特色彷佛关注不足,或不能详细化为艺术标准与操作技艺。而皎然、司空图、严羽以来的诗学理论所渲染的那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诗艺田地,又在理论上走向另一极度,使得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都成为不可理喻的神秘之物。到了明清时期,诗文等传统文学体式走向衰微,明代台阁体、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的弊端,清代的神韵、格调、性灵、肌理诸说的问题,归根到底,大体是对付文学创作机制与文学情绪、文学履历本身理解的大略化、抽象化、粗鄙化、神秘化所致。
船山的“函情”说既然是经学问题,那自然因此贤人和《诗经》为标准。在这个意义上,它形成一个认知与代价评判的层级:贤人“达情”之文,是空想性、理念性的代价标准;而君子修文“函情”,则包含其实践性、操作性的文学不雅观念与文学思维方法。贤人达情之“文”,其极致便是礼乐教养、典章制度之“文”,它是天下人共同遵照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文明秩序,也是情、文之间密合“无畛”的典范(《诗广传·召南一》);君子修文“函情”,可以与狭义观点上的诗文相互因依、相互融通。但船山不是在大略复古或者调和,而是力争以其宏阔开张的思想格局与创造性的思想打破,将这两个层面贯通起来:正是“达情”之文的经学化的空想代价标准与开阔理论界面,构成“函情”说背后的认知背景与问题性情局,指向了有关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情绪、文学履历之现实构成与繁芜机理的辩证的、详细的理解办法。
在这种被船山重新激活的儒学或经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文学视野当中,文学创作主体与文学履历,自然不能是“小人一往之喜怒”(《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一》)的结果,但纵然是在艺术创作与诗性造境当中,也非一个抽象、神秘的主体性,而仍旧是现实的、社会性的存在。这导致文学情绪与文学履历本身,须要具有公共性根本与多维立体的复合性构成:“诗言志,非言意也。诗达情,非达欲也。心之所为期者,志也;念之所觊得者,意也;发乎其不自已者,情也;动焉而不自待着,欲也。意有公,欲有大,大欲通乎志,公意准乎情”(《诗广传·邶风九》)。志、意、情、欲,都不宜作抽象瞩目与割裂理解,“但言意,则私而已;但言欲,则小而已”(《诗广传·邶风九》),所谓的“私”与“小”,指的不仅仅是不雅观念视野,同样也是伶仃、抽象的认知办法、思维办法的表示。
所谓“大欲通乎志,公意准乎情”,则将传统“言志”与“缘情”说的对立讲明开来,在“通乎志”“准乎情”之间的辩证思理与错综关系格局当中,是“函情”说的生动展开与理论活力之所在,在“修文以函情”的文学履历与文化实践的现实关系当中,意、志、欲、情进行了生动的转化与升华:这种转化与升华,既是文学性与诗性的天生过程,也是“一往之喜怒”的原始情志的社会化履历转换与公共性代价重修。这个过程,不可化约为一种观点化的同质性,或“纯粹”艺术性的神秘体验,而是共同指向一种扩展了的文学不雅观念视野、认知格局,与多向度、多层面的阐明路径。缺少这一双向的错综、综合机制,不仅文学情绪与文学履历缺少儒祖传统哀求的社会意义与教养浸染,艺术问题阐明也终将走入困境。
在此条件下,船山对付传统诗学与文学问题本身形成了新的理解视域:“于所兴而可不雅观,其兴也深;于所不雅观而可兴,其不雅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诗译·二》)。过于“纯粹”的艺术性和“一往之喜怒”一样,不仅仅是对付诗性与文学性的抽象化与大略化,同样也不能供应“随以是而皆可”的丰富的阐明向度与阐释余地。恰是以,船山的“兴不雅观群怨”阐明,不仅仅是文学接管问题,也是对付文学情绪、文学履历与文学创作机制,作出的全面、滑腻调皮、立体化的讲授。
详细地说,这种风雅的阐明办法建立在两个认知条件之上:一是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情绪“出于四情之外”(《诗译·二》)的多维复合的社会性构成与丰富的现实履历内容,二是由此决定的文学履历本身的多层次蕴涵与接管、阐释层次,以及陈诗不雅观化的教养浸染、现实意义。在这种主客不雅观之间的错综构造与繁芜综合当中,便是“修文以函情”的社会化的实现空间。
(一)在这个意义上,在经学视野当中展开的“函情”说,并非一种文学工具论与功利化的文学不雅观念,从经学视野出发的文学之现实性、社会脾气感与文学履历构成不雅观念,使“函情”说扩大、丰富了理解文学情绪、文学履历、文学创作主体性机制的认知视野与思考路径:一方面,“达情”与“函情”在空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理念与操作关系当中构成的理论格局,使得船山的经学视野打破了“纯粹”艺术性诗学的理论困境,发挥了积极的根本性的理论构成浸染;另一方面,船山也并没有忽略文学自身的特质与创作机制的繁芜性,其经学视野能够接管儒家以外的历代诗学不雅观念的合理身分,对文学情绪、诗性履历与创作机理,给出比较全面客不雅观的、深契艺术规律的阐明。
(二)与此同时,“文”在一个更大的视野当中,构成贤人与君子之间连通与联系的中介。这里的“文”,小而言之是诗文、文学、文章,大而言之便是文化与文明。贤人与君子对待“文”的办法、其“文”的功用当然不同,但恰是以,“文”才能将全体的文化与文明秩序维系与统合起来:贤人达情,“言立而文明”(《文心雕龙·原道》),构成文明的标高与典范;君子函情,其文学与文章创制,代表了文明的层次、弯曲与详细内容。然而,贤人与君子共同创造与经营的,都不仅仅是狭义的文学和文章,也包括人们生活于个中的文化与文明的秩序,贤人与君子共同代表的,正是文明生活秩序的现实和详细的整体构成;而以包括文学与文章在内的手段,掩护并不断为这个秩序注入新的活力,正是儒家经典与经学的核心努力之所向。
船山的诗学主见没有打破经学问题框架,但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毕生追求的船山,经学范式为其供应理解决陷入仿照、空寂、狭窄乃至邪僻的诗学问题困境的理论视野,从而同样开文学与诗学的“生面”。而船山以《诗经》为标准,所推崇的情景浃洽、妙合无垠的神化之境(《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十四》),正是建立在文学创作主体、文学履历的层级构造与复合构成根本上的精微艺术辨析,同时也可以将广阔的社会历史履历与现实性内容包括于个中。所有这些,使得船山表面上看似有些守旧的文学与诗学不雅观念,对付明清之际诗文等传统文学体式弊端的根本成因来说,反倒是切中症结、适可而止的对症之药,及理论格局的生动拓展和重构。
(作者:张大为,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