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多来,我险些每周都钻出版社,每天看得最多的,便是各种童书。
作为童书研究者和作者(我的语文教辅书开春出版欢迎届时捧场),以及讲书达人老母亲/剁手狂,我最不看得两件事:
好书代价被低估,明珠蒙尘!
部分微商和自媒体,不看书就跟风吹!
关于好书,上周我给大家整理过一个我的年度TOP书单,这几个标准:好上手、真管用、家长和娃都喜好,读了有收成。书单戳这里看《我的年度TOP中英文书单,还有讲解视频》。
好吧,这篇文章就来干一件得罪人的事。八一八最近这几个月火的一塌糊涂,但实在并不适宜大多数人的一套书吧。对付大多数家庭来说,可能得手便是落灰闲置专用。
我知道你猜出来了,没错,人称海淀小红书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北大出版社,名师坐阵。
这套书诗文300余篇,覆盖课内外。专业性、威信性、准确度,没问题。
但是作为被捧到神坛位置的儿童用书,什么最主要?实用性啊!
!
对不起,这套书得手你就知道,上手其实不易……
换句话说便是:家长没法讲、孩子不爱看,基本用不上。
当然,你可以反复播放音频,并让孩子诵读。至于娃有没有兴趣?是否乐意?背下来往后对付提升成绩以及古文素养是不是真的有帮助?可以回忆并参考我们这一代当年在学校吭哧吭哧读背古诗文的场景。
为此,我特意录了个视频,详细说说为什么。
PS:视频里展示的这套书是我借来的,我们团队其余位阅书无数的小学四年级妈妈买的,得手往后见告我:你说的对!
为了避免有的人断章取义,我再补充一下:
1、老读者都知道我的不雅观点,孩子从小打仗古诗文是非常必要的事,表面艰深的古文也没问题。
要不然我也不会出古诗文课,不会给小娃讲《马说》、《出师表》、《岳阳楼记》这样的古文;
不会给孩子讲诸子百家、竹林七贤、讲杜甫和安史之乱、讲韩愈和古文运动、讲北宋神人范仲淹。也不会有出版社邀约出书。
2、古诗文诵读,我主见兴趣先行,事实上,磨耳朵和兴趣是不冲突的。
磨耳朵也不仅仅是反复播放原文音频。而是如何把艰涩的东西讲清楚,把古笔墨词句意融入讲解,把人物和时期、历史领悟,让孩子也能理解。
3、有我还比较认可的,自己本人和孩子古文素养不错的自媒体人推举这套书。把稳条件:人家自己是有相称根本的,孩子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勾引的不错。
如我在视频里说的那样,普罗大众确实并未普遍具备这个能力。离开家长的勾引和有趣讲解,大部分孩子拿到这套书也很难愉快阅读。最多是找到自己熟习的翻看,主动持续读新内容的可能性不大。
4、诵读是古诗文学习中必要的环节,能让有根本的孩子感想熏染笔墨之美。但不能办理古诗文学习的问题。
基于这点,什么“海淀家长人手一套”、“古诗文神器”……这一类的定语,就没必要加在这套书前面了。
当然,已经入了这套小红书的,也不用后悔被割韭菜,我大略和大家说说这套书的用法:
1、当工具书;
有一些拿不准字词读音的,来翻这套,由于专业度准确度是没问题的。当然,毕竟只有300来篇,里面中小学选篇并不多。不过作为素养提升,读到了一些干系选篇,可以用作参考。
2、孩子有一定古诗文根本的,可以从中找到熟习的篇章,先读起来,翻看作者信息(虽然确实很笼统吧)和译文,再砸实了弄熟习。
3、根本更好的,可以适当选择娃不抗拒的篇章来磨耳朵、诵读,不要仅仅追求“背诵”,而是理解+背诵。
什么?费妈?那是必须的!
这种书都买了,还怕啥费妈?!
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给娃选书都一定要看到书本身才行。而给大家找书,得我自己读下来,乃至带娃读起来,才会推举的缘故原由。
很多书确实看推文真的不错,一堆号都在推举,想不动心都难。
但是只有真正得手,才会知道到底能不能用起来。说实话,比起开扒书,我更看不惯的,是不管书的实际代价和用法,一味跟风的部分营销号和微商。当然,大概他们是真不懂。
不说了不说了,统统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