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爱去的地方是哪里呢?山水风光、历史古迹,都是让他们乐不思蜀的地方,这些奇特的景不雅观也引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由此出身出无数传世名篇。
而说到关于山水的著名诗作,那就不能不提一首歌颂五岳之首——泰山的千古绝唱了。

泰山是什么样呢?造物主将各种美景搜集到泰山上,而且山体高大,南北两面乃至能分割出清晨和薄暮两重天下。
层层烟云,让民气神摇荡。
古人不禁纵目远眺,欣赏那归山的翩翩飞鸟。
末了,他由衷地发愿,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峰。

赞颂泰山的诗词里,首推确当属“诗圣”杜甫的《望岳》,堪称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二十四岁杜甫为什么能写下气势磅礴的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是唐朝唯一能够和诗仙李白并提的大墨客,世称“李杜”。
杜甫作诗工致,善于律诗,而且能够把这种格律严谨的文体写得行云流水一样平常自然圆融,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浑然忘却在读律诗。
《望岳》这首五律虽然是杜甫青年期间的作品,却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之一。

“岱宗夫如何?”墨客起句就非同凡响,发出石破天惊的一问。
岱宗,是泰山的别称,岱与大、太、泰等字相通,而五岳是群山之尊,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后,头部化为泰山,其它部位化为别的四岳,以是泰山是五岳之首,可称为“宗”。
墨客用这样一个名称,就表达出了他对泰山的神往与崇敬之情。
“夫”字原来是用于文章之中,墨客却匠心独运,把它融入诗中,不仅让全体句子新颖新奇,也具有口语自然生动的特点。
墨客问,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既是抛出问题,也是惊叹之语。
由于这时候他在山脚下仰望高山,已经为泰山壮美磅礡的气势所震荡。

接下来,墨客自问自答:“齐鲁青未了。
”泰山的美景不可胜记,如何精髓精辟又真切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呢?墨客的聪慧又展现出来了,他没有直述泰山的嵬峨绵延,而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见告读者:纵然在齐鲁两个古国的边疆,泰山青翠的山色依然历历在目。
泰山位于齐鲁两国之中,山南为鲁,山北为齐,以是这句诗还暗含了泰山的地理位置。
短短五个字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便是诗歌的凝练之美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墨客的脚步逐渐靠近泰山,视角也由远及近。
前两句是描写泰山远不雅观之景,这两句便是描写近不雅观之景了。
墨客更惊喜地创造,天地间神奇奇丽的风景,都集中在泰山之上,莫不是造物主也对泰山情有独钟?而且泰山是那样高耸,以至于山的阴面、阳面,也便是山的南北两面,在同一韶光竟然彷佛分别处于清晨和薄暮一样。
写泰山之壮丽,墨客从造物主钟爱泰山提及;写泰山之挺立,墨客从山体两面的比拟来衬托。
这样的侧面描写,反而将泰山的特点充分展现,还授予了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

杜甫作诗还讲究“炼字”,有着“语不惊人去世不休”的艺术追求,因而这两句也有两个字用得精准老练。
一个是“钟”字,把天地万物写活了,将泰山写得活气勃勃;一个“割”,化腐烂为神奇,用一个普通的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墨客的视角连续拉近,被山腰上的层层云雾所吸引,感到心胸也随之波澜起伏,生出豪壮之情。
同时,墨客的心灵也与泰山更近了,他纵目远眺,乃至要看清那飞入深山的归鸟。
既然是归鸟,那么也便是到了真正的薄暮时候,与前面的“阴阳割昏晓”照料,解释墨客从早到晚都陶醉在泰山的美景中,这不是再次表达了对泰山的留恋吗?

到了末了,墨客由景入情,由望岳发出登岳的欲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堪称绝响,不仅写出了泰山的嵬峨雄伟以及傲视群峰的气势,也反响出墨客积极进取、勇于攀登的年夜志壮志。
而这里的登山,也并非只是攀登泰山,也包含了实现民气抱负的意思。

我们一样平常认为,杜甫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沉郁抑扬”,《望岳》这首则不然,古人夸奖这首诗写得“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正是范例的大唐气候。
我们阅读这首诗,也能感想熏染到笔墨中流露着朝气发达、豪迈刚健的气质。
实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杜诗,大多创作于中年期间,而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可只有二十四岁,正是一位心怀大志、意欲有所作为的青年才俊。

杜甫出身官宦之家,从前也过着优渥富余的生活。
他自幼好学,受到儒家文学熏陶,“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也立下了为国效力的壮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
在学有所成后,少年杜甫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游历,到过山东、吴越等地。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来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准备在朝廷大显技艺,谁知不幸落第。
由于他的父亲在兖州做官,以是杜甫就在齐、赵一带漫游数年,留下现存最早的几首诗,《望岳》就写于这段韶光。

从诗歌中的情绪我们可以创造,杜甫虽然科举失落利,但他没有气馁退缩,而是在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鼓励下,在漫游中保持着达不雅观自傲的心态,并蓄势待发,等待实现抱负的机遇,也便是诗中表达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尚儒,或许这也是他热爱泰山的缘故原由吧。
由于泰山和儒家贤人孔子还有深厚的渊源呢。
《孟子》中有句话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就以为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以为全体天下都变小了,这也是从侧面反响出泰山的高度和气势。
《望岳》的结尾两句,也是从这里化用而来,可见杜甫对圣贤孔子的仰慕,以及儒家文化在贰心中留下的烙印。

孔子当年登泰山,可不是为了游览风景,而是稽核古时候的封禅制度。
封,是在泰山顶上举行祭天仪式;禅,是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敬拜地神。
封禅是古代君王的隆重礼仪,不仅是“受命于天”的象征,也是向神明祈求国泰民安的主要办法。
以是呢,孔子才会怀着忠诚之心登上泰山。
而杜甫来到泰山脚下,没有登临,大概是谦逊地认为自己在德行或者功业上尚未取得造诣,只能仰望这座神圣而秘闻深厚的大山吧!
等到有朝一日,杜甫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为国为民的空想,或许便是他登顶泰山的时候!